第1课《草原》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格式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使文章行文波澜起伏有变化)
1.背:课文1、2自然段。
2.词语: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山崖,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一碧千里(一:全,都)、翠色欲流,襟飘带舞、久立四望,静立不动
3.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拨转迂回
4.笔顺笔画及易错字::“毯”字最后一笔为点,(“火”字先两边后中间。
)“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5.作者老舍。
本文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人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6.比喻句:①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草原和羊群的美。
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7.拟人句: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8.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如: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动态描写)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形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整个草原比作中国画,形象生动地写出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突出了草原的风光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是拟人的写法。
把骏马大牛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让牛马都陶醉了,突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形象生动地写出颜色的美和动态的美,突出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9.“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背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