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防火防爆十大禁令1.严禁在厂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入厂。

2.严禁未按规定办理“用火作业许可证”,在厂内进行用火作业。

3.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工作。

4.严禁穿戴铁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装置。

5.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等。

6.严禁未经批准的各种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7.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危险化学品。

8.严禁在油气区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9.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10.严禁损坏厂内各类防爆设施。

一、严禁在厂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入厂烟火列为禁令之首,这是针对石化行业易燃、易爆特点而提出来的。

石油化工接触到的物质绝大多数是油品和易燃、易爆液体或气体,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条件苛刻,多数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操作。

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泄漏出各种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

如烷类、烯类、苯类、酮类、醇类、汽油、煤气、氢气等,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后如遇到火源、热源等引爆物,就要引起爆炸。

烟头虽是一个不大的热源,但它的表面温度可达到200~300℃,中心温度高达700~800℃,1支香烟延续时间为4~15分钟,一个1/4烟长烟头,也能着1~4分钟,由于许多物质的燃点低于烟头的表面温度,故能引起许多物质的燃烧,更何况油品和易燃、易爆气体,一触即发,后患无穷。

例一:1985年7月9日,某公司橡胶厂单体车间乙腈工段当班班长约学徒工去蒸饭房间门前夹道吸烟。

班长拿出烟给学徒工,并划着火柴给其点烟,自己也点燃烟后,将火柴扔到地上,“轰”的一声,地面油气在两人间着火,随之地沟里也燃起大火。

学徒工因靠近夹道口,及时脱离现场,没有被烧伤;班长被严重烧伤(Ⅱ度),面积达70%。

例二:1982年10月16日,某石化公司西蒸馏车间考勤员,违反禁带引火物人厂和厂内严禁吸烟的规定,独自一人在本车间小仓库内吸烟。

由于怕人发现急急忙忙掐了烟头,将仓库门锁好即离开。

约9:20,烟头复燃引起仓库着火。

仓库外面不到10米是原油1#罐,仓库墙边是污油沟,由于扑救及时,才未造成重大损失。

例三:1979年12月14日,某炼油厂民用液化气站6名工人在处理钢瓶中的残液,其中有1人拎起一只钢瓶弯腰倒残液、时,上衣口袋的打火机滑出落地,打出火花引燃起火,厂房烧毁,烧伤4人。

这条禁令同时规定易燃、易爆、有毒和易腐蚀物品一律禁止职工携带人厂。

易燃物品:指闪点在45℃以下遇火源极易燃烧的物品。

如自燃物质黄磷等,遇水燃烧的活泼金属等,易燃液体松节油(闪点为32℃)、溶剂油(闪点为37—43℃)等,易燃固体赤磷、硫磺、生松香、闪光粉等。

易爆物品:凡受到高热、摩擦、冲击等外力作用或受其他物质激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伴有巨大声响而爆炸的物质。

如雷管、雷汞Hg(ONC)2、叠氮铅Pb(N3)2、各种炸药、黑色火药、鞭炮等。

有毒物品:指具有强烈有毒害性,少量进人人体内或接触皮肤,便能造成中毒或死亡的物品。

有毒物品可分两类:一类是无机毒害品,如氰化钠、氰化钾、砒霜等;另一类是有机毒害品,如有机农药、杀虫剂和杀菌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等。

易腐蚀物品:当接触到人能发生灼伤甚至死亡,或接触其他物质能造成破坏,有时还会引起燃烧、爆炸的物品,称易腐蚀物品。

如盐酸、硝酸、硫酸等无机酸类和氢氧化钠(烧碱)、硫化钠等无机碱类。

这类物品的危险性主要是腐蚀性、毒害性、燃烧性。

如冰醋酸、醋酐、石碳酸等接触火种即能燃烧。

上述物品若随便携带进厂,处理不当便有可能使厂内职工受毒害或造成灼烫、火灾、爆炸。

尤其是酸碱类物品,如果不小心落到管线、设备上腐蚀穿孑L,引起物料泄漏,便有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人身伤亡事故。

例如:1972年2月24日,化工厂一名工人上班带了一瓶硝酸准备干私活,不慎瓶子打破,把近旁的一根煤气管烧穿,造成大量煤气泄漏,致使人员中毒,幸好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

另外,硝酸受热或遇光,还会分解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或氧气,即使在常温卜与某些有机物相遇时,也会发生硝化或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热量,遇明火就会燃烧引起火灾。

二、严禁未按规定办理“中国石化用火作业许可证”,在厂内进行用火作业所谓按规定办理用火手续,就是要把好办理火票过程中的六大关。

(一)没有批准的火票,任何情况严格禁止动火施工检修用火必须认真办理火票,这是石化企业执行动火管理制度的一种必要形式。

在办理火票的过程中,动火执行人、项目负责人、车间安全人员、分析人员、监护人员、值班主任(工段长)、车间主任都各自有自己的责任,层层负责、人人把关,共同对动火安全负责。

办理火票的过程又是具体落实动火安全措施的全过程。

从办票、与生产系统隔绝、排气、置换、清洗、分析、清除周围易燃物,到消防措施和监护等都必须一一落实之后,审批人才能批准动火。

批准了的火票是动火的“指令”,项目负责人必须对动火执行人逐项交待清楚,动火执行人要认真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应严格按“指令”中的要求去执行。

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动火。

动火完毕后,批准的火票又是动火的原始凭证,以便总结、检查。

如果不按规定办理火票,往往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例如:1991年2月27日,某公司炼油实验厂气焊工焊完临时管线后,应装油车间有关人员的要求,在未办理用火票的情况下,便到800米3罐顶,用火焊割法兰螺栓。

当割完法兰上8个螺栓中的最后一个螺帽时,该罐发生爆燃。

消防队出动3辆消防车灭火。

在油罐与护墙的夹层中将气焊工找到,已死亡。

装运车间看火人被气浪推倒,烧伤面积12%。

这是一起严重的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引起的爆炸死亡事故。

(二)不与生产系统隔绝,严格禁止动火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流程连续性强,设备管道紧密相连,绝大多数是易燃、易爆、易中毒介质,在这种特定的生产条件下,进行局部设备的动火检修,就必须要与生产系统隔绝。

这是因为设备、管道虽然有各种阀门控制,但因生产过程中,阀门构件长期受内部介质的冲刷和化学腐蚀作用,严密性能大大减弱,有可能出现微量甚至局部泄漏。

这样易燃、易爆介质泄漏到空气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遇明火即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因此,化工设备管道检修时,首先要采取措施与生产系统完全隔绝,切断易燃、易爆介质的来源,确保动火检修的安全。

未采取隔绝措施盲目动火而造成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教训甚多。

例一:2000年2月3日14:03,某石化建安公司在施工铺设一段临时管线,施工人员拆除泵出口管线上部的一个阀门后,未及时将泵出口管线装上盲板,致使苯酐成品罐通过泵回流线直接与大气相通,造成空气进入并与气态苯酐混合形成爆炸混合气,作业人员在焊接管线时,火星溅人未上盲板的泵回流管线内,引起苯酐成品罐发生爆炸,罐顶被掀开落在18米远处,罐内的苯酐溅出起火燃烧,一人被烧死,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49万元。

例二:1998年6月7日1:15,某石化炼油厂二催化裂化车间在开工过程中已拆掉盲板,安装时发现必须动火,车间主任请示领导重新加上盲板后再动火,领导违章指挥,认为不需要加。

在盲板已拆除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动火作业,焊渣落到平台上,引燃了盲板法兰处冒出的油气,致使火灾发生,造成1人重伤,5人轻伤。

例三:1984年8月6日,某炼油厂油品车间经测爆合格后,在225#和226#罐内进行明火作业。

9日上午,车间维修工又在225#罐阀室动火作业安全无事。

14:00移到226#罐阀室明火作业。

气焊工割第一根通向罐内上部的采样管时,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当割第二根距罐底500毫米的采样管时,刚割开一半,就听见罐内“吱吱”作响。

现场人员赶紧撒出阀室,十几秒后,226#罐闪爆,罐盖被崩起后又落到了罐顶上。

事后检查:罐顶脱落,罐壁上部向内收缩,罐体倾斜约15°,罐基础局部裂纹。

事故原因是:动火前油罐的进出口管线没加盲板,而罐人口气缸阀内漏。

催化装置开工前,管线进行贯通试压,将管线内残存汽油扫入罐内。

油罐在烈日晒烤下产生大量油气,遇明火发生闪爆。

(三)不进行清洗、置换合格,严格禁止动火所谓置换,就是动火检修前,用水、蒸汽、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等)将设备、管道里的可燃性气体彻底置换出来。

置换方法要视被置换介质与置换介质比重大小而定。

以气体为置换介质时的需用量一般为被置换介质容积的3倍以上,但不能仅仅依靠置换介质的倍数,而要以分析合格为准。

以水为置换介质时,将设备管道灌满,确认没有未置换或清洗到的死角即可。

所谓清洗,就是用水、蒸汽或其他溶剂对可燃、易爆、有毒介质吸附在设备、管道内壁表面的积垢(残液、沉淀物)来进行冲洗,彻底清除易燃、有毒介质,以防止因动火挥发而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如不按规定将设备管道内的可燃性物质彻底清洗、置换合格,一旦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达到爆炸极限范围,遇火源就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例一:2001年1月7日下午,某炼油厂所属汽车运输公司司机擅自联系本单位两名焊工更换其驾驶的原油罐车油罐排空管。

该车原油已于1月6日卸空,停放在公司院内。

1月7日15:42,焊工动火焊接时,油罐发生爆炸,造成两名焊工死亡。

爆炸是由于动火前没有对油罐进行清理、置换、没办理作业票,违章用火引发的。

例二:2000年11月28日,某石化公司维修点焊固定石脑油铁路槽车人孔盖螺栓,分析合格一台点焊一台,13时,作业人员在没有进行可燃气分析的情况就冒险蛮干下一台时槽车闪爆,作业人员被炸坠落死亡。

例三:1984年8月9日,某炼油厂油品车间汽油罐改造工程动火后,间隔3天再动火,因思想麻痹,设备不再进行置换、清洗,并未重新办理火票。

谁知罐的人口汽缸阀内漏,又未加盲板,结果再次动火时发生闪爆,造成重大损失。

(四)不把周围易燃物消除,严格禁止动火石油化工生产因连续性强,经常有边生产、边检修的特殊情况,虽然对需动火检修设备、管道已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工处理情况。

如与生产系统隔绝、切断气源或液体来源,排气、置换、清洗合格,但这仅仅是动火前采取的安全措施中的一个方面。

还必须认真检查动火现场周围及下方是否有易燃物品。

如有,必须清除干净,对清除不了的易燃物品和易燃介质的设备、管道应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方能进行动火,否则仍会有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

什么是易燃物呢?从广义上来说,在一定条件下,易于燃烧的物质都称为易燃物。

易燃物又可分为易燃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乙炔气等),易燃液体(如甲醇、汽油等),易燃固体(红磷、二硝基甲苯、镁粉、铝粉等)三种。

对清除周围易燃物有下列安全要求:1.动火现场的易燃物品,如汽油、易燃溶液、油漆、油棉纱、木材、电石等,必须清除到离火源15米以外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