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任务重,事情多,既要抓教学,又要搞管理,还要多学习。
因此,在班级管理上,如果时时事事都要你去过问,你会跑断筋,累坏身,磨破嘴,操碎心,工作没进展,烦恼惹一身。
怎能做到松静匀乐呢?因此,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强度,最好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生生教育和生生管理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班级学生的生生教育和生生管理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民主选举,成立同学们和班主任都信得过的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主任工作的助手,他们本身是学生,对班级学生的情况了解最清楚,不管是显性问题还是隐性问题,他们都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和最新最真实的信息,这对解决问题很重要。
同时,如能象魏书生老师那样,在班级民主管理中,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负责一定的工作,他们各司其责,各显其能,在管理中提高能力,在管理中自我教育,班主任岂不松静匀乐乎?二是建立学生档案,科学分工,成立兴趣小组,培养互帮互助的集体合作能力。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一开始,必需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建立健全学生的个人档案,知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家庭背景,过去的表现,现在的问题等,这样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科学分工,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如音乐好的,让她负责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好的,让他负责体育锻炼,数学好的,让他做数学课代表同时负责数学兴趣小组等,利用其特长,展示其优点,在兴趣活动中,实现他对其他同学的帮助,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
三是利用班会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会,实现经验共享,达到生生教育与生生管理。
不少班主任把班会形成批斗会,开成报告会,开成工作布置会。
这对班级管理好象是很负责,把学校的工作传达下去,把卫生工作和纪律教育说一说,把违规乱纪的学生训斥一番,这样班会的管理职能似乎得到充分的展现,但这种管理态势的教育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既气又累,如果能充分利用班会,让不同特长的学生或在不同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或有特殊经历和体验的学生把他们的经验拿出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一定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为他们年龄相仿,认识相近,便于沟通效仿。
这样有利于实现生生的相互教育与生生管理。
如何培养班级生生教育、生生管理的能力?管理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班级的管理和其他行业的管理一样,都需要一个管理者的群体。
加强管理者群体建设是培养良好班风、学风的根本。
这个管理群体就是班委会。
班主任就是这个群体的班长。
我认为良好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班主任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就是将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
在班级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身作则,时常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高尚的品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只有具备高尚品质,才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信.愿意听从其教诲,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以表率作用.让学生信服你,信赖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建设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队伍,是班级工作的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因素,要使一个班级工作高效的开展下去,必须合理的选择班干部,因为一个好的班干队伍,既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又是班主任最得力的助手。
众所周知,没有得力的小助手,班主任将只能疲于应付,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所以每学期开始先对班队干部进行改选,对原有的管理班子进行调整,鼓励班队干部放手管理,不要有后顾之忧,我告诉他们,班主任——我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结果是使每项工作井然有序,落到实处,做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通过让学生参与管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产生强烈的自我完善的愿望和竞争意识,既锻炼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自觉意识,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有了他们这支得力的管理队伍,班主任的工作往往事半功倍,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解决了根本问题。
三、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先进带后进,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谦和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训练计划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
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
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每个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三、设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设立“星级少年”评选,“班级管理大拇指奖状”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五、重视班队会的开展每星期一最后一节课开展班队会,每次活动都注重活动的实效性,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深入开展,剖析、总结,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
如何培养班级生生教育、生生管理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
事实也的确如此。
现在的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那些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当他们对这世界开始有感知时,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
而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思想的不断冲击,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出影响。
这种影响呈现出越来越快的速度,以至于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即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都有了“代沟”。
有学生告诉我,学生之间相差三届,观念便有明显的差异。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一届学生都跟上一届学生不一样,都比上一届学生难教。
然而有经验的老师是不怕的。
有的老师摸索出了新时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运用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作为班主任,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境界。
有一些班主任,甚至不能让学生服气,学生不尊重他而轻侮他,这是最低层的,这样的班主任不多,但是依然存在;还有一些班主任,很凶啊,确实让学生畏惧,但是也就是畏惧而己,属于倒数第二个层次,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为数众多;能够做到让学生亲近与赞美的班主任我认为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学生还尊重他,不轻侮他,属于这样的班主任应该是有一批的,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们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但是依然还有一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自主、自治,教师无为而治,发挥很大作用,但学生却感觉不到。
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民主型的老师,他起到老师应该起的指导作用,但是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毕竟,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去完成的。
学生学会了一样东西,不再说,这是老师教会的,他会说,这是我自己学会的;学生经历过失败取得了成功,却不再依赖老师或别人的帮助,他会自己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他用自己的大脑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判断。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也许我们老师,应当更多的是成为这样的角色。
我认为,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的“治”是为了将来的“不治”,而平时的“治”更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治”,班主任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意识。
一个老师,当他在班级时学生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学生却表现很差,不能够说这个老师的管理是成功的。
这是一个思路问题。
据说特级老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事例。
教室和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与寝室布置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
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
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
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
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黑板报和墙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
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表现自己的观点、理想、美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随着现代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自主意识的确立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班级管理中也应该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班主任是导师、朋友、伙伴,而不是保姆、警察或者裁判,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学生是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这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
以人为本,要求在生际关系提倡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同学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平等。
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平等的意识在这些学生中普遍缺失。
师生平等、亲子平等、男女平等、城乡平等、贫富平等,都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成绩差别、能力差异、气质区别等都不能成为不平等的理由,差异正是互相欣赏的基础,世界因差异而多姿多彩。
心理治疗专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真诚、接受、理解”的行动原则可以为我们建设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提供有益的启发。
罗杰斯认为真诚,是一种人格特征的核心部分。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表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诚,出现在学生后面的是信任,包括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不给学生以矫揉造作的感觉,哪怕是在教材内容的加工和知识的传授上,也给学生自然的、真切的感受,把“自然的人”这个角色定位和“大写的人”这样的角色期待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