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
2018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第四章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
C应纳税=1100×10%=110(元)
(3)免征额
是指对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即对纳税对象中的一部分给予减免,不征税 减除后的剩余部分(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计征税款
免的不征,超的才征
【举例】
假设上例中的1000为免征额, 则:A应纳税=0(元) B应纳税=0(元) C应纳税=(1100-1000)×10%=1(元)
【提示】区分起征点和免征额
10.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税收法律责任Leabharlann 刑事责任【练一练】
(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 标志的是( C )。 A.计税依据 B.纳税人 C.征税对象
在税收法律里,既包括实体法(比如增值税、消费税 法律制度等),也包括程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 度等)。 税收实体法的构成要素(10项)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
、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和法
律责任。
1.纳税义务人(纳税人)
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提示】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 代扣税款并向国库交纳义务的单位
2.征税对象(课税对象)
是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 义务所指的对象,即对什么东西征税。 不同的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
3.税目
是税法中具体规定应当征税的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 体化 规定税目的目的: (1)明确征收的具体范围; (2)对不同的征税项目加以区分,制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累进税率
根据征税对象数额的逐渐增大,按不同等级逐步提 高的税率。即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注意】我国现行税法体系采用的累进税率形式包括: 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将征税对象数额的逐步递增划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 规定相应的递增税率,对每个等级分别计算税额。 (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先分段计算税额,再相加) 代表税种: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七级 超额累进税率
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要求甲公司补缴企业所得税税款56
万元并在规定时限内申报缴纳。甲公司以2015年企业所得税税 款是聘请乙税务师事务所计算申报为由,请求主管税务机关向 乙税务师事务所追缴税款。主管税务机关未接受甲公司的请求 ,并依照法律规定责令甲公司提供纳税担保。甲公司请丙公司 提供纳税担保并得到税务机关的确认。上述事件中涉及的机关 和企业中,属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BCD)。 A.乙税务师事务所 B.主管税务机关
4.税率
是指应征税额与计税金额(或数量单位)之间的比例 ,是计算税额的尺度,是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
比例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我国目前不采用) 税率 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土地增值税)
(1)比例税率
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均按同一 个比例征税的税率 【举例】增值税基本税率17%
【举例】
应纳税所得额6000元: 应纳税额=5000×10% + 1000×20% =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5000元: 应纳税额=5000×10% + 15000×20% + 5000×30%
=5000(元)
超率累进税率
按征税对象的某种递增比例划分若干等级,按等级规 定相应的递增税率,对每个等级分别计算税额。 代表税种:土地增值税。
(2)起征点
是指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界限。
未达起征点:不征税 达到或超过起征点: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不到不征,达到全征
【举例】
假设某税种,税率为10%,ABC三人的征税对象数 额分别为A:999元、B:1 000元、C:1100元, 假设:该税种起征点为1 000元。 A应纳税=0(元) B应纳税=1000×10%=100(元)
C.甲公司
D.丙公司
【练一练】
(2016年多选)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
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 有(ABCD )。
A.税务机关
B.纳税人
C.海关
D.扣缴义务人
【练一练】
(2015年判断)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税收法律
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
二、税法要素
(3)定额税率(固定税额)
按征税对象的一定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税额,而不 采取百分比的形式。 【举例】消费税中
5.计税依据
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即根据什么来计算纳 税人应缴纳的税额。 (1)从价计征:以计税金额为计税依据
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
(2)从量计征:以征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
8.纳税地点
指根据各税种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 而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 体申报缴纳税收的地方。
9.税收优惠
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特 殊规定
(1)减税和免税
减税:对应纳税款少征一部分税款;
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类型:长期减免税项目、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措施。
2.税法
税法是指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征纳方面的权利与义 务关系。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体现为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纳税的利益 分配关系。
【练一练】
(2017年单选)2016年9月主管税务机关对甲公司2015年度企业
应纳税额=计税数量×单位适用税额
【提示】我国执行的计税依据中,还包括复合计征,比如 卷烟的消费税,既有从价部分,又有从量部分。
6.纳税环节
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 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注意】增值税——多环节纳税 消费税——单一环节纳税(有特例)
7.纳税期限
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 包括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缴库期限
2018初级会计职称
《经济法基础》
第一节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一、税收与税收法律关系
(一)税收与税法
1.税收
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 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 分配形式。 作用: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和维护国家 政权。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