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资源复习题

中药资源复习题

名词解释:资源:指世界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如热、光、水、土地、动物、植物等等。

中药资源: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药应用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植物的总称。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物资源(天然药物资源):可用于药用的物质资源。

包括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

药用植物:凡是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植物的统称。

药用植物资源包括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的作用:1、用以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

(社会效益)2、维护生态平衡:动、植物均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生态效益)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而药用植物资源又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如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香料、生物农药等均需要一些药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

故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1、地域性2、分散性3、有限性和可解体性4、可再生性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和可解体性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应控制可解体性,创造条件保持再生性。

5、多用性6、国际性7、复杂性【第一章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划】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772种,其中药用植物11118种,药用动物1574种,药用矿物80种。

被子植物中,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药用植物778种,为菊科。

超过100种以上的科有33个。

其中姜科植物分布于西南至东部,樟科仅分布在长江以南。

矿物药蕴藏量最大的是滑石,需要量(用量)最大的是石膏。

总体趋势:华东、中南、和西南明显高于华北、东北和西北,从种类上来说,有如下规律: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和中南区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中药资源总数的50%~60%,平均每省中药资源种类蕴藏量为3000~4000种,最多的云南省达5050种(一)西南区1、云南特有种有:五裂黄连、滇芎、滇芹、滇重楼道地药材:三七、云木香、黄连、天麻、中药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其被子植物(4449种)和蕨类(202种)植物的种类最多。

西双版纳为我国最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也是热带药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2、四川省(包括重庆市)特有资源有:峨嵋黄连、峨嵋当归、南川升麻、四川牡丹、汶川柴胡等。

峨眉山为自然保护区,为其中药资源有代表性的地区。

道地药材: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川木香、麦冬、川楝子川牛膝、川木通、本地区裸子植物的分布种类最多,有88种。

矿物蕴藏量最大。

3、贵州省道地药材:天麻、杜仲半夏吴茱萸矿物药种类最多,达78种。

4、西藏自治区道地药材:冬虫夏草、羌活、麝香动物药资源种类最多,达540种。

(二)中南区1、广西自治区道地药材:石斛、吴茱萸、肉桂、莪术2、广东省道地药材:砂仁、益智仁、巴戟天广地龙广藿香3、湖北省特有的种类有:湖北鼠尾草、鄂西玄参、鄂西沙参、湖北贝母等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有:神农架林区道地药材:茯苓、黄连、石膏、4、湖南省道地药材:厚朴、木瓜、龟甲、鳖甲、莲子、白术、朱砂5、河南省道地药材:地黄、山药、菊花、牛膝、金银花、白附子6、海南道地药材:槟榔、砂仁、益智、巴戟天、广藿香、(三)华东区1、安徽代表性分布区域为黄山,道地药材:白芍菊花、木瓜茯苓牡丹皮2、浙江省天目山拥有中药资源930多种。

道地药材:浙贝母、延胡索、白芍、白术、玄参、麦冬、郁金、菊花、3、福建省动物类中药为其特色。

道地药材:莲子、泽泻乌梅、土鳖虫、4、江西省庐山为亚热带植物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天然植物园)。

道地药材:枳壳、枳实、香薷、蕲蛇、5、江苏省道地药材:苍术、蟾酥、土鳖虫、薄荷、板蓝根、6、山东省道地药材:金银花全蝎、阿胶等7、上海市道地药材:地龙、西红花、(四)西北1、陕西省特有种类有:太白柴胡、太白蓼、秦岭蒿等道地药材:天麻、杜仲、山茱萸、附子、地黄、黄芪、麻黄、西南区和中南区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广义的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三部分。

中药材:采收后在产地进行初加工的中药,称为中药材。

民族药: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并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

中药区划:是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地进行中药资源分区划片。

中药区划的目的与意义:明确各区优势,合理布局,优化生产经营,利于长远发展。

中药区划的原则:1、气候条件相似性原则2、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原则3、地带性土壤类型相同的原则4、生产力水平一致原则5、中药生产特点相对一致性原则6、中药生产发展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多以地道药材为主)7、与农业区划相协调的原则8、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相互衔接的原则9、保持一定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原则10、以动物药和植物药为主体原则中药区划系统命名方法:采用三段命名法(一、二级区均如此)一级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发展方向如:东北寒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资源种类如: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膜油区9个一级区:(一)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二)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三)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四)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五)华南南亚热带、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六)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七)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八)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九)海洋中药区【第二章地道药材资源】名词解释: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公认的药材地道药材的特征: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3、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地道药材的成因:(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在因素(二)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外在条件(三)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可靠保证(四)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形成地道药材的思想基础地道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改变2、过度采挖,资源枯竭。

3、战乱等社会因素影响4、临床选择5、著者知识结构的影响6、产区经济结构的影响地道药材的品质评价:通常包括历史基源评价、产区环境评价、药材性状评价、理化性质评价等方面。

各省代表性道地药材:关药:人参辽细辛五味子(北五味子)防风(关防风)关黄柏龙胆(关龙胆)刺五加鹿茸北药:黄芪党参酸枣仁黄芩北柴胡知母苦杏仁甘草西药:当归麻黄肉苁蓉枸杞子软紫草浙八味:延胡索、白术、玄参、白芍、杭白芷、杭麦冬、温郁金、杭白菊四大怀药:怀牛膝、怀地黄、怀山药、怀菊花四大皖药:菊花(滁菊、贡菊)、宣木瓜、茯苓、凤丹皮川药:川芎、川贝母、川附子、川乌、川黄连、川牛膝、石菖蒲、姜、常山、丹参、川麦冬、川楝子、青皮、陈皮、橘红、补骨脂、使君子、巴豆、花椒、厚朴、黄柏、麝香、硼砂等。

云药:三七、云木香、重楼、诃子、茯苓、儿茶等。

贵药:天麻、天冬、黄精、白及、杜仲、五倍子、朱砂等。

四大南药:砂仁槟榔益智仁巴戟天【第三章药用植物资源的蕴藏量】为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资源开发利用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的原则。

名词解释:产量: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的生产量。

单株产量:指一株药用植物资源部位(根、根茎、全草、叶、果实或种子)的平均产量(g/株)。

最大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是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并能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蕴藏量: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蕴藏量。

蕴藏量=单位面积产量×总面积干湿比%=(1-干重/湿重)×100%北方地区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蕴藏量大于南方经济量:指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即可利用蕴藏量。

只包括达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那部分量,而不包括幼年的、病株和达不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的那部分量。

经济量=蕴藏量×比率年允收量:指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它是作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时,通过研究提出可采收的生产数量,是指导人们采收野生药材的一个量化指标。

最大持续产量:是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并能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采收的最大产量。

资源再生率: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再生量与资源利用量之间的比值,即:资源再生率=资源再生量/资源利用量投影盖度:指某一种药用植物在一定的土壤表面所形成覆盖面积的比例。

它不决定于植物数目和分布状况,而决定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用投影盖度法计算药用植物资源的蓄积量及其适用范围。

投影盖度法适用于丛植的灌木或草本植物(调查种类是群体中占优势的植物),即适用于较难分出单株个体的药用植物。

年允收量的计算方法:年允收量=经济量×比率年允收量=药材蕴藏量/采收周期。

年允收量经验值:根和根茎类药用植物采收量为10%;茎叶类药用植物为30%~40%;花果类药材为50%。

干湿比的计算方法我国南北方中药资源分布特点:资源的种类北方少于南方,资源的蕴藏量北方大于南方。

【第四章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名词解释: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是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植物化学与药用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既包含植物化学的内容,论述植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结构分析鉴定,同时又遵循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观点,从资源的可用性和多用性出发,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类型、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形成进化过程中,通过与动物(主要是昆虫)、微生物、其他植物、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形成的。

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生物碱、黄酮、萜类皂苷等。

植物体次生代谢产物是怎样形成的(三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受侵蚀及各种危害,某些植物经长期演变后其遗传基因可产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形成限制植食动物吞噬的次生代谢产物;二是:为了与他种植物进行种间生存竞争,某些植物采用“植化相克”手段,释放抑制周围植物生长的次生代谢产物;三是: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形成次生代谢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