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hbv垂直传播途径
产前宫内感染:即经胎盘感染,目前导致活产新生儿发生宫内hbv 感染的机制尚不够清楚,多数认为妊娠晚期胎盘成熟期孕妇胎盘受无形或有形损伤,使母血经胎盘渗漏入胎儿造成感染;也有提出hbv 感染胎盘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传递或称渗透式的细胞转移过程等,wong等提出宫内传播的诊断标准:脐血或出生后第3天婴儿静脉血存在抗-hbcigm,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抗-hbcigm(+)提示婴儿近期有hbv感染;出生后第3天静脉血hbsag水平高于脐血水平,说明新生儿本身有病毒复制,国内学者通过对妊娠中晚期hbsag(+)孕妇胎盘病理研究结果显示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叶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分别为66.46%、58.23%、27.22%、12.66%,胎盘屏障感染率27.22%,提示hbv 可通过细胞间传递至绒毛内的胎儿血管内皮细胞,最后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外,病毒本身也可造成绒毛结构破坏,使含hbv的母血混入胎血,这两种途经均可在胎盘中完成而不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同时指出胎盘hbv感染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中期胎盘hbv感染的机会较低。
产时感染:分娩时剪断脐带过程中,产时胎儿吞入hbv感染的羊水,母体阴道分泌物,产道内血液,以及皮肤黏膜擦伤后与hbv感染的母血接触均可被感染,影响产时感染的因素:hbeag(+)孕妇的阴道分泌物,96%存在hbsag,其分娩的新生儿的胃液中90%hbsag
阳性;产程超过9小时脐血阳性率高,因产程长短与母儿间血液交流成正比;hbsag滴度越高,母儿传播可能性越大,hbsag滴度256,新生儿感染率高达70%。
产后水平感染:新生儿通过母乳、母亲唾液感染hbsag(+)、hbeag(+)、hbcab(+)阳性母亲乳汁、唾液hb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45.4%和21.05%,
父婴传播: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随着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此外,即使受精时无乙肝病毒感染,但只要孕期夫妇生活在一起,孕妇仍一直未脱离被丈夫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
因为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孕期的性生活等均有可能使孕妇被乙肝病毒感染,进而又可通过父-母-婴的方式感染子代,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父婴传播。
hbv垂直传播的预防
新婚夫妇在婚前要进行乙肝检查,无论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乙肝,都应进行积极治疗。
待病情治愈无传染或病情稳定后方可结婚育子。
而孕前母亲如能成功地将乙肝疫苗免疫至抗体出现,即hbsab 达到400u以上时,此时就是最佳怀孕时期,可有效地保护孕妇和新生儿,从而可有效地减少感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
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产前适当补给vitk1,预防产后出血,并在产前检查过程中注意防止妊高征的发生。
对阳性产妇尽量减少会阴切开术及剖宫产术,必须手术时一定要加强对切口的护理,同时应用对肝损害较少的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新生儿要尽量吸尽口腔及胃内黏液。
母乳喂养是否影响母婴传播目前仍从在着争议。
国内外有诸多研究报告,采用适当的免疫预防(包括hbig和乙肝疫苗)后,对慢性hbv携带者所生婴儿母乳喂养可能不增加hbv传播的危险度,提示“大三阳”母亲所生婴儿应得到全面免疫保护,且不宜母乳喂养。
阻断措施
免疫预防:被动免疫(hbig注射):孕20周后胎盘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被动免疫(hbig注射):hbig为高效抗hbv 免疫球蛋白,它可中和进入体内的病毒,避免和减少hbsag慢性携带者的发生,并能有效地预防和阻断输血后的hbv感染,hbig使用越早越好,可在出生后立即肌注1ml,hbeag阳性者于出生后立即、1~6个月各注射1ml,一般在12个月内有一定保护力,对于hbsag 和hbeag双阳性(大三阳)母亲的新生儿建议加大疫苗的接种剂量。
主动免疫与主动免疫加被动免疫:经乙肝疫苗注射后,约有95%的人有hb,vsag的保护性抗体抗-hbsag,新生儿对乙肝疫苗也有足够的抗体效应,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各注射30ug的乙肝疫苗,已有不少研究提示乙肝疫苗对新生儿的主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多数学者主张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既可使新生儿产后获得即刻
的被动免疫,又可使婴儿随后获得主动免疫产生的抗-hbs持续保护,但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应在不同部位注射。
拉米夫定是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可竞争性抑制dna聚合酶,参与到新的hbvdna链合成过程中,从而迅速抑制hbv的复制。
李文凡等研究拉米夫定阻断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也证明了拉米夫定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结合产后对婴儿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阻断率,且未发现婴幼儿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