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开始,细心哟!祝你成功!2007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四十八)考试时间:75分钟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5分)牵挂是人之常情,孩子牵挂含辛r ú苦抚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妻子牵挂在外未归的丈夫,, ……正是这份浓浓的牵挂,才孕育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让我们尽情享受这份牵挂,因为沉浸其中的我们是幸福的,那种感受是甜蜜的,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让这份牵挂永远围绕在我们身边!(1)请在横线上写出“享”字的读音: (1分)(2)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1分)(3)按照音序查字法,“拥”字应查的韵母是 (1分)(4)仿照划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两句话,使之与前后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2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现代社会信息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不断充电,以适应时代需要。
B .广州市政府邀请专家为大广州的城市规划把脉,以确定未来城市建设的思路。
C .篮球赛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D.姚明的球技要比对方队员略胜一筹,他往往能够抓住机会突破重围再次进球。
3.下面的两句话每句都有一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2分)①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②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将会应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我国唐代的三大著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B.《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可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几大类。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是:学了知识,不断地去复习它,这不也很愉快吗?D.《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论述的是:穷困挫折能坚定人们的意志,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处境安适则能使平庸的国群骄慢荒怠,以至亡国。
5. 在沈阳市初中“语文大阅读”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送名著给同学”的系列活动。
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一部自己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著。
要求写出名著名称,写出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简介一个与其相关的情节,并写出推荐此书的理由。
名著名称:《》主要人物:相关情节:推荐理由:6.古诗文默写。
(6分)①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②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诗句是:,。
③,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④,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⑤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李白在《行路难》中的两句诗“,”充分张扬了其豁达、放旷的个性。
这两句诗今天还经常被人们引用,用以表明自己对前途充满乐观自信。
7.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
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8.“绿色”本义指一种色彩,近年来洐生出许多新的含义。
请从“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奥运”、“绿色心情”中任选两个词语写出“绿色”的含义。
(2分)选择一::选择二::二、阅读理解。
(65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第9—13题。
(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无论..魏晋:;(2)延.至其家:。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陶渊明笔下的美景。
(1分)12.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为线索,试将渔人的行踪补充完整。
(2分)进入桃花源——()——()13.陶渊明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廉正官员,其实陶渊明能有如此高的才学与他的家教是分不开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段关于他祖先陶侃(即文中的陶公)的事情,阅读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6分)陶公少时,作鱼梁吏①,尝以坩(gān) ②鮓③饷母。
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④,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①鱼梁吏:掌管渔业的官吏。
②坩:一种器皿。
③鮓: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
④饷赠送。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母怎样的品质?(2分)(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20题。
(20分)给仇人一块面包(1)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拥上街头。
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
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来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
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
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
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地后退。
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
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号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20岁。
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
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刺痛。
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地垂了下来。
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
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
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的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
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
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拥去……14.本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人性”中的、(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这一精神。
(2分)15.就本文的主要情节分别做出概括,每个空填上5个字。
(3分)街头观战俘——()——()——()16.文章第六段中说:“为了防止意外”,第十六段中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
“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什么?(4分)17.文章第八段着力描写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3分)18.第十二段中写道:“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似的站在那里。
”此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出她可能出现的两点想法。
(3分)19. 有人说,把食品递给战俘们,说明这些群众心中已不再有仇恨。
你觉得这个观点对吗?说出你的理由。
(3分)20.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从本文中得到的生活哲理或人生启示吗?请写出来。
(2分)(三)阅读下列选文,回答21——25题。
(15分)“绿色”交通工具——新型电动车⑴面临石油资源日益减少及城市环境每况愈下的现实,人们迫切希望开发新能源和研制新型交通工具。
因此,“绿色”电动车应运而生了。
⑵汽车自1885年问世后,人们就开始考虑研制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
于是出现了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
有轨电车在行驶中噪音大,轨道建设费用高,现已淘汰。
无轨电车不用辅设轨道,但是无法甩掉车身上的两根“大辫子”——输电线。
尽管电费比汽油费便宜,但需要高额投资的架空输电线网、地下线缆及相应的设备,使无轨电车的运营成本比同型号的汽车还要高;两根输电线又限制了车辆的行驶路线。
此外,无轨电车还产生一种隐形的电磁污染,严重干扰广播、通信及架空线周围电脑的正常操作。
因此,许多大中城市已逐步缩减无轨电车规模,有的已全部“退役”。
⑶新研制的电动车采用蓄电池作能源,避免无轨电车的一些弊端。
电动车上使用的蓄电池,在技术上有严格的要求:除了安全性外,蓄电池应能释放出强大的电流驱动电动机转动,而且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充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