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44:合同环境服务的框架设计
从环保部2011年在《环境系统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如何建立完善的合同环境服务框架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环境产业发展,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2013年5月15日,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举办第四十四期环境战略沙龙,围绕合同环境服务的交易结构、政府角色及职能、投融资等核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沙龙由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总编傅涛主持,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技术处副处长张化天、国际节能环保协会节能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沈龙海、广东省环保厅副处长王大力等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学术界、企业界和金融机构的20余位代表出席了沙龙活动。讨论主要共识形成了水网聚焦:《清华水业蓝皮书》系列之四十四。
一、合同环境服务的含义
所谓合同环境服务,是环境服务业的主要商业模式。是指环境企业与用户以经济型服务合同,约定双方的环境服务关系,并以可计量的环境效果作为服务标的。环境企业以环境服务总包为出口,涵盖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咨询、投融资等全部或部分产业单元。合同环境服务涉及污染治理、环境修复的不同领域。
环境产业发展至今,无论是政府环境管理战略转变下采购内容的变化,或是环境企业自身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驱使,传统模式在服务质量、效率、资金等诸多方面,都已经难以满足各方要求。合同环境服务作为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新,能够更好地使不同参与主体的供求得到匹配,尽管目前仍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向前迈进的契机已经形成。
对于中央政府,合同环境服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产业的可行途径,推动合同环境服务,能够促进环境产业的转型,成为环境产业新的增长点。对于地方政府,合同环境服务是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同时也是解决短期资金不足的一种措施。它可以把短期、大规模的一次性投入,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服务采购,解决地方政府在预算法约束下的资金困境。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正迫使政府的环境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由先前相对简单的污染物排放管理,转向更加综合的环境整体质量的改善,在这一趋势之下,政府对环境服务的采购需求也将随之更加综合化、持续化。
对于环境企业,合同环境服务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基于对环境效果负责这一比传统方式更先进、更彻底的责任承担方式,环境企业得以在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并能在这一模式下获得广阔、灵活的操作空间,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同时获得更高收益。
对于金融机构,合同环境服务打开了一扇进入的窗口,成为市场资金参与环境服务的投资渠道。一方面,合同环境服务项目的规模将超越以往,有利于投资金额起点较高的金融机构进入。另一方面,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的逐渐成熟和推广,将带动整个环境产业的快速增长。在合理的收益保障、风险控制下,前一阶段关注环境产业而难以大规模参与其中的社会资本,其进入环境领域的渠道将拓宽,体量将增大,期限将延长。
二、合同环境服务的特点
1、立足市场机制的商业模式
合同环境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市场主体提供综合环境服务的一种交易方式,必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合理收益是交易达成的基础。尽管需求方采购的内容——环境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外部性,交易的乙方可能是政府,但是,交易本身是市场化的,二者不应混淆。环境服务的公益性对应的是
政府面向公众的公共责任,而不应成为扭曲、限制环境服务项目这一市场行为合理收益的理由。
2、产业链、资金链的整合协同
合同环境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销售产品、设备、技术或是各个环节的简单加总,而是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环保服务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合同环境服务的提供商不一定是专门的环保技术所有者或设备制造商,但可以为客户整合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不一定是专门的工程商、运营商,但可以为客户实施环保项目提供经过优选的各种资源集成的工程设施及其良好的运行服务,以实现与客户约定的环保效果;合同环境服务提供商不是金融机构,但可以为客户的项目引入巨额资金,客户不需要全部承担环保项目实施的前期资金,解决了短期资金不足问题,社会资本也有了进入的通道。
3、多方参与和多方共赢
在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下,综合环境服务的提供商、客户、设备制造商和金融机构等都能从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形成多赢局面。综合环境服务商作为项目的总成方,可以通过对项目的结构优化,实现成本节约,获得更高利润;客户借助项目实施,即能避免因建设、运营经验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又能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前期资金投入的同时,获得环境治理效果的保障。设备制造商销售了其产品,收回了货款。金融机构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获得符合预期的投资收益。
4、风险性与结构设计
合同环境服务通常需要对客户的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环境改善效果,因此,综合服务商承担了项目的大多数风险。化解风险需要系统的结构设计,使交易的各个节点上风险与收益相互匹配,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政策、规划、监管、法律、标准等方面的配套也必须到位。
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合同能源管理的借鉴
1、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借鉴
2002年,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指明了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建立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掀开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大幕。
2004年,建设部颁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了适用范围、期限、操作的方式,为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形成了清晰的政策支撑,以此为基础,地方陆续发布了近十个特许经营条例,出台了二十多部管理办法。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和行业的积极参与下,市场逐步发育并走向成熟,促进了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使很多企业从中受益,形成了一批以首创、北控、桑德等为代表的投资运营集团,主要涉及水务服务和垃圾焚烧。据统计,资产超过50亿元,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水务和固废公司,已经超过20家,目前上市的水务和垃圾焚烧公司超过30家,有近10家公司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
2、合同能源管理的借鉴
上世纪90年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入中国。相关部门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了“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示范公司。3个示范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都在30%以上。
中国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作为推进节能的重要措施。在每年的节能宣传周上,国家都会通过举办展览展示会、技术交流会等增大宣传力度,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EPC节能服务模式引进中国十几年来,除政府倡导外,在各阶段和各宣传渠道都明确地推行EPC的理念,很好地推动了EPC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