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消防工程 - F-K自燃着火理论
消防工程 - F-K自燃着火理论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引入下列无因次温度θ 和无因次距离x1、y1、 z1:θ = (T-Ta)/(RT 2a/E);x1=x/xo,y1=y/yo, z1=z/zo。这里xo、yo、zo是体系的特征尺寸,分别 定义为体系在x、y、z轴方向上的长度。由此整理 得:
为便于分析,作如下假设: 1、反应速率由Arrimus方程描述,即:
反应热、指数前因子、反应物浓度、反应活化能和 气体常数,T为当地温度。
2、物质着火前,反应物消耗量很小,可假定反 应物浓度CAO为常数; 3、体系的Bi数相当大,因此可假定体系的边界 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Ta相等; 4、体系的热力参数为常数,不随温度改变。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cr Ta2,cr
2 x0 C
(3-26) 此式表明,对特定的物质,右边第一项 n ln(EΔ HcKnC AO/KR)为常数,ln(δ crT 2a,cr/x 2oc)是 1/Ta,cr的线性函数。对于许多系统,这种线性关系 是成立的。对于给定几何形状的材料,Ta,cr和x0c (即试样特征尺寸)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试验确定。例如, 将一个立方形材料试样置于一个恒温炉内加热升温并 用热电偶在材料的中心检测温度,就能测出给定尺寸 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自身加热的程度或着火趋向。对每 一定尺寸立方体(边长为2x0),通过实验可获得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图3-7 自动加热体系内的温度分布示意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H K C n exp( E RT ) Q C C n A0 、Δ Hc、Kn、CAO、E、R分别为放热速率、 Q 。式中, C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d 2 dx
2 1
d
x1 dx1
exp( )
(3-25) δ 的表达式与式(3-22)相同。经过数学求解, 得出一些简单外形的临界自燃准则参数为:无限大 平板,δ cr=0.88;无限长圆柱体,δ cr=2;球体, δ cr=3.32;立方体,δ cr=2.52。 当体系的δ >δ cr时,体系自燃着火。Leabharlann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二、导热微分方程及着火条件分析 根据传热学理论,任何外形的物体内部的温度分 布均服从下列导热方程: 1 T 2T 2T 2T Q 2 2 2 x y z K t (3-18) 式中,x、y、z—沿直角坐标x、y、z轴上的坐标; t—时间;K—导热系数;α —热扩散系数。 体系的边界条件为:在边界面z = f(x,y)上,T = Ta(环境温度);在最高温度处,有:∂T/∂x = 0, ∂T/∂y = 0,∂T/∂z = 0。 根据前面分析,体系不具备自燃条件时,温度分 布最终趋于稳态,∂T/∂t = 0,所以方程(3-18)为: 2T 2T 2T Q 2 2 0 2 K x y z (3-19)
量堆积固体发生自燃的条件,为预防堆积固体自燃和 确定自燃火灾的原因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此节末页,点击此处返回本章目录
x0 2 2 x0 2 2 2 ( ) ( ) exp( ) 2 2 2 y z x1 y1 z1 0 0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3-21) 三、应用分析
式中,
(3-22) 边界条件为:边界面z1=f1(x1,y1)上,θ =0; 最高温度处,∂θ /∂x1=0,∂θ /∂y1=0,∂θ /∂z1=0。 显然方程(3-21)的解完全受xo/yo、xo/zo和δ 控 制,即物体内部的稳态温度分布取决于物体形状和 δ 值大小;当物体形状确定后,其稳态温度分布则 仅取决于δ 值。分析式(3-22)知,δ 表征物体内部 化学放热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的相对大小。因此, 当δ 大于某一临界值δ cr时,方程(3-21)无解,即物 体内部不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很显然,δ cr仅取决 于体系的外形。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三、应用分析 应用F-K自燃模型,并辅之以一定的实验手段, 可以研究各种物质体系发生自燃的条件。这对于防止 物质发生自燃和确定火灾原因,无疑是有意义的。 整理关系式(3-23),并两边取对数得:
ln(
在Semenov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 相等。对于气体混合物,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 间对流混合,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对于Bi 数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 致相等。上述两种情况均可由该自燃理论进行分析。 但当Bi数较大时(Bi>10),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差 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该自燃理论中温度均一的假 设显然不成立,如图3-7所示。 F-K自燃模型考虑到了大Bi数条件下物质体系内 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该理论以体系最终是否能 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作为自燃着火的判断准则,提出 了热自燃稳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3-27) 对于尺寸更大堆积固体,自燃延滞期更长,即 使实验条件和经费允许,人们也不愿意花如此长的 时间来作实验。因此,F-K自燃模型提供了一种很好 的方法。借此方法,可以通过小规模实验来确定大
E KR
n EH C K n C A E 0 ) ln( ) KR RTa ,cr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Ta,cr值。一旦确定了各种尺寸立方体的Ta,cr值,代 入δ =2.52,便可由ln(δ crT 2 a,cr/x 2oc)对1/Ta,cr作
图。 根据作图结果,对于这种材料在图中所包括的 温度范围内,F-K自燃模型的近似性很好,若是外推 不太长,它可以用来初步地预测这个范围以外的自 燃行为。从图还可看出,材料试样的形状并不影响 图中的线性关系,这是符合式(3-26)的。对不同的 试样形状,作图得出的直线斜率和截距相同,说明 此直线完全受试样材料的性质所决定。 从由此得到的直线斜率K,可以求出材料的活化 能,即:
n 2 H C K nC A 0 Ex0 E / RTa e 2 KRTa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δ =δ cr时,与体系有关的参数均为临界参数, 环境温度称为临界环境温度Ta,cr,由式(3-22):
n 2 H C K n C A E / RTa , cr 0 Ex0C cr e KRTa2,cr
n 2 x0 2 2 x0 2 2 H C K n C A 2 0 Ex0 ( ) ( ) e E / RT 2 2 2 2 y0 y1 z 0 z1 x1 KRTa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3-20) 由于(T-Ta)<<Ta,上式中指数项可按当Z为 小量时,(1+Z)-1= (1-Z)的等式来简化,即: 将上式代入式(3-20)得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3-23) 如果物质以无限大平板,无限长圆柱体,球体 和立方体等简单形状堆积,则内部导热均可归纳为 一维导热形式,建立如图3-8(b)所示的坐标系,则 相应的稳态导热方程为: d 2T dT Q 0 2 x dx K dx (3-24) 式中β =0,对厚度为2x0的平板;β =1,对半 径为x0的无限长圆柱;β =2,对半径为x0的球体; β =3.28,对边长为2x0的立方体。 相应的,对方程(3-24)无量纲化,得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一、基本出发点及简化假设 可燃物质在堆放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将与之发 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一方面使物体 内部温度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堆积体边界向环境散 失。如果体系不具备自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时开 始,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物质内 部温度分布趋于稳定,这时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与 边界传热向外流失的热量相等。如果体系具备了自 燃条件,则从物质堆积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称为 着火延滞期),体系着火。很显然,在后一种情况下, 体系自燃着火之前,物质内部不可能出现不随时间 而变化的稳态温度分布。因此,体系能否获得稳态 温度分布就成为判断物质体系能否自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