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1、教师:高三数学备课组共有11名老师,每个老师一个班。
老教师6个,年轻教师5个。
在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3人。
2、学生:本年级共11个班,其中文科班共5个,理科班共6个。
二、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措施
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融合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才能把高考考好。
这就要求全组教师加强团结,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加强备课组内的合作,落实集体备课和分配任务的按时完成,这些都是高考能否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具体的教学措施如下: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面对新一轮的高中新课改,我们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5、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6、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吸收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课程指导思想,理清贯穿教材的主要脉络,反映和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展示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
各班级学生必须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高考要求,对平行班和文科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具体工作
1、开学第一周,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开展南京市期初培训内容的学习,明确课标的具体要求,并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备课组共分为5个组,每组两人,第一组是李定谷、叶必松,第二组是张应玲、蔡红艳,第三组是王泽会、朱德江、第四组是翁兴超、李春兰,第五组是蒋晓明、陈祖明。
总体指导是杨兴茂主任。
2、开学后,从第二周开始,就按每周周三上午第三节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探讨一周来的得与失,主讲下一周的知识体系与内容。
3、教学进度力求一致,每周出两次午练题,外加6个班多一次午练,每周出一次周测。
4、提倡互相学习,平时11位老师多交流听课,多交流教研,初定每两周一次推磨听课,时间定在周,三上午第三节课,要求全体老师去听课,并于第四节课集体讨论。
5、组织好学生的扶优补偏工作,每位教师尽量在自己所带班级发现一些优秀生与困难生,力求尽可能的做扶优补偏。
6、结合学校要求,鼓励备课组的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法方式,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请几位专家老师做一些专题辅导,力求多些外出学习的机会。
八.备课组备课计划
备课组形式上采取一人主备,其他人在一起讨论的形式进行,理科安排如下:
十.试卷命题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