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管理定量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定性与定量分析
1、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仅仅分析被观察对象所包含的成分或具备的特性, 通常用描述性的语句表达有关 的分析结果。 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可以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 也可以 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性,相互联系从数量上记性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 加以描述。 3、 联系与区别(判断在什么情况下用定量 /定性比较合适)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同一个问题有各自的分析标准和优缺点, 应该根据不同需要,不同对 象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 1) 定量分析比
较准确、清晰、适用于需要精确地反映某些对象的数量关系和场合, 定性分析 多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需要形象描述和比较的情况,比较直观。容易被大众理解,但 是比较模糊。 2) 定量分析工作量大,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定性分析多。
3) 定性分析依赖个人(或群体)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其标准常常因人而异,往往带有主观 随意性;定
量分析则标准明确,比较客观。 4) 借助图表、曲线可以把定量分析的结果直观描述,既清晰又容易理解。
5) 利用模糊数学、统计数学的理论或者其他数学
方法。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可 以互相转换。 1.2定量分析的量化过程
一、 管理定量分析的工作容 1、 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理解脉络,提炼要素,整理出有关要素之 间的逻辑和数
量关系 2、 确定量化的原则
3、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4、 运用有效算法做出合理的、符合需要的结论
二、 定量分析的步骤(论述 +例子) 确定问题 ----- ►构建指标体系 选取量纲 *确定量化单位 *确定采集数据的 方法 进行量化分析 例 “城市化水平”是将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后, 给出一个社会发展 状况的评价,大体需要经历如下几步分析研究: 第一步,确定问题一一明确何谓“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 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有: 1、 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
2、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 重逐步上升
3、 不仅包括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包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集约化、现代化。
第二步,通常用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衡量城市化水平 ,其中包括: 1、 一定地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 “土地指标”,城市化过程也是城市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含:
1) 城市用地占可建设用地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c
2)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速度,每年转化越多,说明城市化发展越快
3)城镇密度和城镇规模:用城镇的疏密和城镇规模的大小,表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4)产业指标:二、三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步,对每一项指标给出相应的衡量标
准 :确定计量单位(数据、百分比或等级评价) ; 需要时对相关物理量确定量纲。 第四步,根据有关区域(国家)的统计调查数据 ,进行计算分析,判断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1.3 数学模型 用以字母、数字或其他数学符号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在联系
2.1 搜集资料
一、搜集信息的方法 获取信息最基本的方法是“调查” 。调查的方式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类 2、非全面调查(填空)
1) 重点调查(怎么做,优势)
A 重点调查的概念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
查。 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复杂的调查 B 重点单位的选择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主要是指在调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够代表总体的情况、 特征和主
要发 展变化趋势的那些样本单位。 这些单位可能数目不多, 但有代表性, 能够反映调查对象总体 的基本情况。 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 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 一般来讲, 要求重点单位尽可能少, 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的比 重应尽可能大,以保证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是注意选取那些管理比较健全、业务力量较强, 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 C 重点单位的特点 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D 重点调查的作用
在于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趋势, 因此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 但有时 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2)典型调查 :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的选择若干个具有 代表性的典型
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 A 进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 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 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 关的生动具体
情况。 B 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 在于调查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物力等 缺点 在于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而且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 扰,从而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 且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易用以推 断全面数字 C 典型调查的作用 :
a、 在特定的条件下用于对数据的质量检查
b、 了解与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3)随机抽样调查 :
根据调查的目的, 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据此推断有关总 体的数字特征。 二、 调查误差 1、误差的类型 :
1) 工作误差——有调查工作本身造成的误差
2) 代表性误差——有调查的“样本”推断“全体”而引入的误差
三、调查步骤 :(以问卷调查为例) 1、确定问题:明确调查的主题——围绕什么中心搜集资料
2、列出调查大纲、细化主题(设计问卷)
3、确定取样数量、围、被调查对象的条件选择被调查对象的原则
4、有指导地发放、填写问卷 .c
5、回收问卷
6、初步分析整理问卷,在整理数据之前对资料的有效性进行初步分析
7、资料归类,初步数据整理
8、清点样本总数,输入设计的计算机表格 用列表法将所搜集到得资料分类整理,常用的有: (举例考你)
定类法:按分类登记 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 定序法:同类项目下按照一定的数量顺序登记 如按年龄登记相应的人数 定距法: 按一定的距离变化登记观察值, 一般以公认的标准为基础, 对变量属性间实际意义 的标准间距作出表达,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工资水平,分段统计年龄等) 2.3 频率分布的概率变量法 一、算术平均数(不需要背,知道怎么算可看课本) 用算术平均数代表全部数
据,优点 1、通俗,直观易懂
2、是一个可以计算的“单位值”任何一组数据都有且仅有一个算术平均数
3、在计算算术平均数时,所有的数据都参与运算,不能用概率推等,因此可以被作一个可 靠,具有代表性
的度量中心趋势的量。 缺点: 1、算术平均数是根据相关的全部数据计算的,容易受到资料中那些没有代表性、特殊的数 据影响。
2、存在无下限或无上限的开口组的时候, 无法计算组中值, 也无法计算算术平均数。 用“定
距法”分段统计数据资料时,需要用相应的组中值计算算术平均值。 二、加权平均数(数学期望) 加权平均法考虑频率分布的情况, 使得数量大的数据在计算平均值时占比较大的比重, 数量 小的数据占有比重相应较小。 衡量数量多少的标准时频率——有关数据在总体资料中所占的比重 三、几何平均值 四、中位数 Me 中位数是一个位于一组观察值的中心位置的参数,位于数列中心,大于 Me和小于Me 的观察值数量相等 与平均数相比,中位数的优点在于: 1、 不会受到特殊数据的影响,比如工资收入特高或者特低的值会影响平均数,但不会影响
中位数 2、 无论在分组还是不分组的资料中都可以计算中位数,且结果直观易解
五、众数 Mo 众数是指资料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也是频率最高的数 2.4 变量特性分析
全距(极差) =最大观察值 - 最小观察值 四分位距 R=Q3-Q1
例如: 1,2,3|,4 , 5,6|7,8,9,|10,11,12
四分位数距 R= Q3- Q 1
=9.5-3.5=6
离差、方差、标准差(知道怎么算) 第三章 抽样分析 3. 1 总体与样本
1、总体 :在统计分析中,把被调查的对象全体称为总体。
2、样本 :在总体数量非常大的时候,从中抽取某些个体进行调查分析,这些个体的集合称 为样本。
3、 容量:总体包含的元素个数 N,称为容量
样本包含的元素n,称为样本容量 3.2 抽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