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诗文鉴赏复习题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下列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竟然从窗里飘出来,云彩在人家的房檐上飞.B、诗中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C、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杂诗”的主题。
D、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B、本诗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C、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D、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尤其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B、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极力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C、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D、诗中描绘的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不相符合。
B、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C、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D、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B、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
C、这首诗的“诗眼”是“闻折柳”,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
D、春夜,是易产生愁思的时间;洛城(唐代繁华都城),是易产生愁思的地点;闻笛(笛声幽怨),是易产生愁思的行为。
7、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三句照应了“春夜、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
B、“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闻”字。
C诗人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D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刻意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B、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C、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D、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B、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C、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D、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无限向往。
B、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C、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D、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13、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是A、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作品感时伤怀,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
B、这首小诗表现的了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C、“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
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D、“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阳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的情景。
14、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是A、“青山”即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竹林寺在山林深处。
B、“独归远”再现了诗人伫立目送的情态,依依不舍,别情甚深。
C、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适淡泊的意境,看不出失意和伤感。
D、诗人首先从视觉觉着墨,随即展开丰富的想象,远山深处,苍翠竹林之间,古刹钟声“杳杳“传来。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B、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C、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显示出作者平静的心情。
D、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16、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7、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是A、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
B、诗人认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C、诗人认为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要惟古人是从。
D、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 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 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被它埋没起来。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9、下面对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全诗既写景,也写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中的“见”通“现”,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下列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它用寓请于景的写法具体而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