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及学分】:34学时,2学分
【考核对象】:大学本科
【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考试方式】:
1、本课程考试采用书面笔答开卷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
2、本课程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成,其中平时成绩(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等)占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命题要求】:
1、覆盖面广,本大纲所列的考试知识点均属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本课程的1-8章;
2、命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
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应为:容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命题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知识及应用的考核,除教材所涉知识外,命题还涉及课堂上教师教学补充的内容。
4、命题题型: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上编综述
一、考核知识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二、理解与运用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考核知识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历程及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4、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理解与运用
1、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结合近代历史史实,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3、如何认识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
4、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
5、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考核知识点
1、太平天国运动风暴(背景、领导人、纲领及结局)
2、洋务运动的兴衰(背景、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内容及结局)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及结局)
二、理解与运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洋务运动为何以“中体西用”作为其指导思想?如何认识这次运动的性质?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4、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5、如何看待近代人中国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他们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考核知识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及主要思想
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辛亥革命的失败
二、理解与运用
1、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如何正确看待“革命”与“改良”?)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3、如何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革命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他们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5、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中编综述
一、考核知识点
1、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2、三座大山
3、两个中国之命运
二、理解与运用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国际环境是怎样的?给中国革命
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4、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考核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性质、代表人物、口号、内容)
2、五四运动(背景、内容、特点、意义)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革命纲领的制定
5、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二、理解与运用
1、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何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如何理解和传承“五四精神”?
3、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
5、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6、国民大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考核知识点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八七会议、三大起义)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三次左倾错
误)
5、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二、理解与运用
1、1928年底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有没有完成?为什么?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3、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会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4、遵义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什么是“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继续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考核知识点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大陆政策、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方面)
3、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及爱国人士的抗日救亡运动)
4、西安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5、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两条抗战路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抗日根据地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6、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二、理解与运用
1、日本为什么要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2、如何看待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正确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看法。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4、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考核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后国内形势、重庆谈判)
2、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对内政策及国民党所面临的形势(战场的逐步败退、国统区的政治统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的抗争及政治立场的变化(第三条道路及其破灭、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战场形势变化以及对内政策的执行(战场形势变化、土地改革、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三大战役、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理解与运用
1、抗战后期国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民党为什么会邀请中国共产党进行重庆谈判?其结局如何?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赢到民主党派的支持,最终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4、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下编综述
一、考核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二、理解与运用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考核知识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理解与运用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