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光》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6

《司马光》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

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

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

2.从语言表达上看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

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

(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

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

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位置1.人文专题位置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

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训练重点位置(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

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

(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

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跌、皆、弃、持”。

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

“跌、持”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

“皆、弃”为上下结构的字,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

如“皆大欢喜”、“放弃”。

(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

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左右结构的“跌、持”,上下结构的“登、弃”,还有品字结构的“众”。

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登、持”三个字。

“庭”半包围结构,“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

“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

(5)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

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发生在哪里?都有谁?”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

3.课后思考题(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背诵课文。

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

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

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进行直观理解。

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

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

【教学目标】1.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随文识记“跌、持、皆、弃”四个生字。

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庭”字。

2.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3.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4.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

5.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皆、弃、持”四个生字。

正确书写“庭”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3.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难点: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结尾。

2.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一、导入:走进题目,了解人物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

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

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

他就是司马光。

看老师板书课题:24司马光师:齐读课题。

生:24司马光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生1:司有读音师: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

生2:光后面有个①师: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生3: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师: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

这种方法就叫做: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

生:借助注释。

(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4:很短,只有两句。

生5: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

生6:有注释师:(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

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

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师:文言文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师: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意什么?生:畅谈师: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师: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

师一句,同学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

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女生读。

师: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读。

师: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

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

(生自读)师:谁想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

生练读。

师:哪组同桌来展示?一组展示后。

师: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不同展示方法吗?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

师: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

生展示。

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请起立。

去掉提示,老师起头:24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

些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师: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都有谁?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生默读。

(出示全文)师:谁来回答?生: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

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生:我借助注释二知道“庭”指庭院。

师: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曲桥假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庭”的意思,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师: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生: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

师: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

生跟随视频书空。

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

(提醒写字姿势)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

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

师:故事的时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生:一群小孩儿。

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生:群儿师:他们在做什么?生:玩耍。

师: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说。

师: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生: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

师: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生: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瓮,它有怎样的特点?生:借助注释,我知道了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它是用来?生:用来盛水的。

师出示:足跌没水中。

请你读,你知道了什么?生:不仅掉进瓮里了,还被水淹没了。

师:请你读。

生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是怎么做的?生:众皆弃去。

师:他们为什么离开呢?他们会做什么?生:叫大人,害怕躲起来。

师出示:他们乱作一团,有的(一生)……有的(一生)……还有的(一生)……师:当时庭院里玩耍的孩子最大也不过七八岁,看到有人掉进瓮里,他们因为害怕而慌乱地离开,并不是不去救这个小男孩。

但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他就是?生:司马光。

师:他是怎么做的?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谁再来读?生读师:谁当我们班的司马光,做一下“持石击瓮”。

一生做。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上的插图,文中哪个是司马光?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瓮实在太大,因此司马光“持石击瓮”时需要很大的力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