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摄影画面处理之经验: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2012-03-30 15:35:24)转载▼标签:文化拉片中注意的若干问题,拉片是学习的手段,是进行量化分析的细化方法:景别与影片风格:景别的排列和节奏:时间,景别落差。
景别的排列形成重复,重复是风格与韵律。
空间:电影空间是银幕空间,不是真实空间,电影摄影机有分解空间的功能,电影导演有组合空间的能力。
注意机位跳跃的幅度,机位跳跃点越多,看见和再现也就越真实。
要注意影片有多少空间形式。
有些著名的影片只有黑夜,空间也拍摄得很好。
机位设定:电影的核心是摄影机,戏剧舞台的核心是人,观看方式和创作方式完全不同。
运动:摄影机的外部运动。
目的:改变视点以及创造节奏。
运动的速度决定了画面的运动。
摄影机创造得复合运动所创造的画面视觉将是很精彩的。
摄影师是很愿意在导演的意图下进行摄影机的运动。
色彩:色彩是人的情绪的外化,是个人心理的外延。
要观察色彩的整体情绪基调和综合感觉。
不要单独的局部和场次的色彩。
光线:唯美:是与生活不一样的,自然:是靠近生活又不与生活一样。
摄影师是要在自然的拍摄中追求唯美。
摄影的肖像光是我们摄影师的看家本领。
摄影师必须控制光和使用光。
是人物造型的关键。
角度:角度=视点,角度=构图。
拍摄人的时候仰拍都是比较好看的,布光混乱,中国的电视播音员全部是俯拍,肩膀做得很窄。
而欧洲的电视播音员总是仰拍5度到15度,肩膀得服装做得很宽。
区域曝光,局部处理:曝光的局部处理,该黑就黑,该毛就毛。
分析对话:对话是推动情节的最好方式,对话是开放的,动作是封闭的,分析说话的状态,速度、音量,说话方式,说话与动作的关系。
美国动作片与语言没有关系,但是叙事一直在前进。
动作:有两种情况:是环境造成的还是内容造成的。
动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
在分析影片的时候,一定要将动作与摄影机的运动分开来分析,摄影机的运动是导演的表现方式,动作上一演员的表演方式。
影像透视:是否变形,现代电影的任务变形已经成为时尚,但是要注意变形是影片的风格还某场戏的手段。
后者的表现力没有力量。
一次手段,二次是重复,三次是风格、四次是大师景深:可以形成场面调度,超焦距也是控制景深的方式,景深范围小的手段是吴宇森创造的,有许多美学意念。
他的拍摄手段往往与高速拍摄连在一起的。
叙事主体:是人还是物,张艺谋的《大红……》《红……》中物与人是相同的主体。
影调:是画面的明暗关系,例如《辛德勒的名单》的结尾。
要学会影调控制。
黑白拍摄要考虑影调的关系。
即使拍摄彩色也要用黑白的观看方式比较一下明度关系。
要学会用色调控制观众的视觉生理和规律。
视线:是语言以外的交流方式。
看镜头和看画面左右效果不一样。
视线一定是对应和呼应的。
视线的作用,在情节和景别构图中是很重要的。
轴线:一个场景中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轴线是人物和机位的关系,要注意轴线是单一轴线和多元轴线。
调度;有两种:A在场景空间充分调度人。
B调机位,用机位将人和场景调度和组织在一起。
要分析机位如何表现人物,分析人物在场景和画面中的什么位置。
人到环境到,人到光线到,人到形象到。
是调度的方法。
位置:人在画面中的位置。
人物的位置处理可以形成影片风格。
同样的谈话戏,人物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上一非常重要的。
场景:常规场景有外景、内景、实景。
三种场景在影片中的比例会对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外景省钱,摄影棚费钱,外景出气氛,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镜头长度,影响到影片的长度和视觉生理压力。
单个镜头长——视觉压力大;节奏慢——全片镜头数量少。
国外电影一般1600—2200个镜头,国内是1500—1800个镜头。
但是如何剪辑完全是感觉的过程。
镜头数量:现代电影观念,镜头数量越多视点越丰富,信息量也会大。
镜头数量多将影响影片的叙事结构,运动镜头多镜头数量则少,也会影响到导演的叙事方式。
气氛:环境气氛的渲染和音乐的渲染,气氛是虚的东西,无法量化,但是在对影片分析的时候要把握相关的内容。
拉片要随时记自己感受。
生活中也要随时记自己的感觉。
电影创作经验经典汇总关于导演导演不能轻易就改变自己的想法,错也就错到底,受所有的人指挥,导演就没有风格了。
还会落得没有主见的下场。
风格和手法一定要有统一,没有统一的“风格”就是贬义词。
现在中国的电影就是缺乏反应镜头,没有对象和空间与观众交流。
拍戏中千万不要改戏,就是该戏的情节,但是导演可以改细节。
镜头的目的要先满足叙事,不要仅仅依靠叙事来表现,写意是形式方面的,写意主要是表现情绪。
要注意过渡戏的时间长短的适度。
在拍摄中,用分镜头图的方式拍摄将会使各种现场工作和相关的调度辅助部门变得非常的容易把握,资金预算也非常的明确。
借位置,借角度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在创作的过程中,导演与演员、摄影师合作的方法是做减法,再做加法,不要一开始就用加法,是所有人的观点就不是自己的风格。
先拍过场戏,再拍内外结合的有灯光戏,让大家进入情景,再拍重要戏,最后拍重场戏。
另外先拍长镜头戏,长镜头戏可以检验设制组的配合关系,可以检验人员素质和团结关系。
不变机位不变视点画面的趣味感就没有,主要是视觉不鲜明。
我国电视台播音员的脖子下面的黑影就是灯的问题,大部分是冷光源,光的影子形成其他造型,使画面效果很差,背后的景物应该比窗帘更深一点。
满眼的蓝色背景,十分难看。
摄制组最有竞争的就是演员,戏的气势,台词的把握,但是演员之间的竞争的结果是容易不团结。
在拉片的时候一场戏的长度时间和镜头数量是研究及其戏与戏之间的比较是分析一个导演的态度和风格的重要参数,研究单一的镜头没有实质的意义。
纪录片和新闻采访拍摄中,人物经常换服装、换场景、换光效才能使画面丰富。
场景决定空间形式,美术决定影像风格,演员决定表演风格,摄影决定动感风格,导演决定影片风格。
蒙太奇是不让观众思考,将主观的思维强迫的加给观众。
这与长镜头的观点是相反的,让观众来自己感受是尊重观众的电影表现手法。
导演要控制实际演员的距离和表演者与摄影机的距离,控制最终的银幕形象与观众的交流的感觉和效果。
导演的本能就是玩摄影机和演员的调度。
徐克电影突出人物和运动的横向与纵向调度,吴宇森注重演员与摄影机的关系,注意与背景的关系距离。
重视人物的出场方式,大特写出场,背影出场。
拍摄中演员的情绪必须中断和保持。
拍摄中一定是跳拍,否则照明、录音就无法操作。
现代电影的主观音乐比主观镜头多,这是一种趋势。
关于学习来电影学院有二种目的,一是拿学位,二是学本事。
关键是能力,关键是结果,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
做事要务实,不图虚荣。
选择导师要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帮助,选择能很快拿到学位的研究方向学习,不要因为导演系就是好的专业,太多的人去研究就没有就会了。
要做数字电影和动画、游戏的导演,就不能去纯粹的导演系。
学习艺术和搞艺术不要认定真实性,越不真实越能表达艺术和个性,真实的就是仅仅的生活,不是艺术。
学习电影摄影,基础课是十分重要的,电影学院学习摄影的学生第一年是必须掌握静态摄影的基本功的。
想折磨演员就拍静态电影摄影,演员就会出问题。
看电影重要的就是看一场戏怎样开始,看每一场戏的第一镜头是如何开始的。
学习的结果是由环境、方法决定的,每一个人的的成长,智商是一个方面,情商非常重要,谁比谁都不傻,重要的就是学习方法。
导演系学生练习利用镜头表现空间的关系,仅仅给你二个门,让你利用光线、角度、景深的变化,拍摄出进出了许多不同的空间的画面形式。
学问有2种,粗和细的方式。
最好不要玩文字游戏,在写论文的时候不要乱加修饰,花里胡梢。
现在教育部发现研究生论文都是抄的虚的东西。
决不看和批改你的空虚辞藻。
我们学校的学生拍摄中不注意反应镜头的运用,或者不会使用反应镜头,善于运用反应镜头是一个导演技术成熟的标志。
电影学院学生的毛病就是不会讲故事,观念和内容都有,就是不会编辑成故事。
我们学校的学生拍摄故事的电影却要拍成感觉的表现方式,拍摄MTV却拍成故事,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拉片的时候要随时笔记自己的感受,生活中也要笔记自己的感觉。
人的思想不要走极端,电影是一个合作的行业,没有独立的思维不行,但是。
电影学院的学生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环境融入了叙事中。
现在要学院要陆续的举办一些大的讲座,搞学院大教堂,请国际的一流的电影大师来讲。
研究的论文和导师的研究的方向要契合,不契合就不会达成教学的关系。
所以论文的选题是很重要的。
能力与过程是两码事。
取得学位的目的就是上高台阶,但是在高台阶上没有那种意识也是不行的,意识不好一下就从上面摔下来。
看电影要看风格和看表现手法,风格和修养每一个人都有。
还要反风格,不要学谁的,学谁的就不是自己的了。
投资小与细节的问题:不要做地下电影,先做学习15分钟的电影,小电影节很多,DV的形式就可以参加比赛。
获奖、拿钱是重要的,基金会、图书馆,给电视台做30分钟,做MTV等,关键是选题。
而时间不一定是15分钟。
电影的学习要的是结果。
“想要知道这个效果的来历吗?回头我再告诉你!!”。
中国电影的学习是要的过程,但是港台电影直接要的是结果。
关于电影摄影外景的拍摄往往比较快和轻松的,但是美术和道具的工作量大,群众演员也是比较麻烦的事。
拍戏先拍大的全景,最后拍静物和局部。
摄影师是磨坊的磨,驴怎么走我就怎么走。
(驴是导演)光、妆以及形体构成形象。
摄影师是:摄影师是操心的命;摄影师是一个细致的性格的人;摄影师又是听话的人;摄影师的脑筋又是非常灵活的人。
形成电影摄影艺术的风格元素包含:画面、镜头、场景、全片。
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交替的拍摄。
BW是摄影黑白平衡的缩写,DV是仅仅有白平衡,用于调整色温,正常的时候各色是成比例的曝光的,当光线不充足和色温的时候,摄影机的平衡控制系统就自动补充各色,以达到色彩的平衡,平衡的修正白光的强烈部分,在很黑不能曝光的时候,也平衡到暗部曝光的参数拍摄,使整个画面深色和浅色十分饱满,不是白得什么都看不见和黑得什么都看不见,同时也就修正了画面的偏色。
挑选照相机的时候,有蓝膜就是光学镜头,没有蓝膜就是塑料镜头。
胶片的影像具有厚度,层次好。
而磁带没有办法解决厚度和层次。
一般的摄像师掌握不了高清晰摄像技术的拍摄,需要技术培训。
看一个摄影师的技术,首先就看他将人物的肖像拍摄得怎么样。
在拍摄的一场戏中光圈是不能改变的,一改变画面的景深和色彩就不一样了。
以前的拍摄分镜头是必要的,现在必须注意:可以仅仅是台本,场景看好了才有分镜头,没有看场景就不可能出分镜头,分镜头在现场要走场。
分镜头可以合拍再剪碎成片段。
前期影像视觉化和拍摄方法的电脑预视化是很有发展的,将来电影学院也有这些专业。
摄影的手法千万种,但是银幕上面只有一种。
学习摄影的同学要有2个坚持,空间的大小和光线的满足,其次辅助线条和色块的运用。
在同一场景中的人物的不同的轮廓光的处理。
人物肖像的拍摄一定是明衬托暗的脸或暗的背景衬托亮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