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3.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 D【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
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4.古诗阅读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举出可知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是: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故答案为: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⑵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案】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
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
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
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和风霜。
故答案为: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①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
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苹苹:草木茂盛。
③杨花: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________”。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1)子规(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