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风光导游词5篇大全

江苏风光导游词5篇大全

江苏风光导游词5篇大全江苏风光导游词1云龙湖风景区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西连韩山,东依云龙山,南傍大山头和猪山,现有水面5.8平方公里,陆地山林6.87平方公里。

真山真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山水争辉。

古往今来,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自然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子。

北宋文学家苏轼任徐州知府时,情钟此湖,曾发奇想:"如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此湖俨若西湖,而徐州俨若杭州"然而,苏轼空有此愿。

遗恨千年,直至现今才变成现实。

西湖娇滴,云龙湖秀丽;西湖温和,云龙湖庄重;西湖浓装,云龙湖淡抹;西湖幽深,云龙湖坦荡,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

现云龙湖风景区,辟馆建塔,筑岛修路,植木艺卉,精心装点,使云龙湖剖石见玉、光彩照人,成为一处综合观光的旅游风景区。

市区中山路南端,即为云龙湖风景区大门。

三面青山,叠翠连绵,一湖波光,尽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心旷神怡。

沿湖而行,绿草如茵,三春桃红柳绿,仲夏荷花比艳,深秋枫叶如火,严冬青松傲雪,东岸春景,南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

四时风光鲜明,各自异彩纷呈。

云龙湖景点玉缀珠联,风物如画。

以功能论,东湖游览区以水上活动和参观游览主为,西湖游览区以疗养度假为主,湖南则主要以娱乐及宾馆为主,以水相划又有水中景与水边景之分,一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

景景相望,各有千秋。

云龙湖风景区,自然风景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这里既有风光旅游胜地,又是疗养度假极佳场所,"天工美景已如画,人意雕琢又著花;一观玉容惊四座,浓妆淡抹倾万家。

"风光旖旎的云龙湖以她特有的山水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江苏风光导游词2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尚湖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姜太公首钓处——尚湖尚湖位于常熟古城西郊,是国家级城市湿地、国家AAAA 级旅游区,因商末姜太公为寻访仲雍来常,在此垂钓而得名。

尚湖风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800 公顷,水质一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水质之优居苏南各湖之首。

被汪道涵誉为“天下常熟、世上湖山”。

湖区宽广的湖面,与十里虞山山水相映。

环湖绿树成林,拂水长堤横卧湖中,荷香洲、鸣禽洲、桃花岛等七个洲岛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

通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荷香洲、钓鱼渚、山水文化园、环湖观光线和拂水堤景观带。

姜尚养身休闲文化、牡丹自然和谐文化、钱谦益柳如是诗意文化、3320_年的常熟城镇民生文化成为观景寄情的几大看点。

曲廊、外湖码头曲廊以晚清古建为主调,古朴淡雅,曲廊外看远山之青黛,湖光之潋滟,内观荷叶之田田,内外山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枫叶倚栏,香樟葱绿,荷香阵阵,沁人心脾。

游船码头处、平台、过道、花池、高低错落有致,配以四艘古式外饰的游船,“公望号”、“如是舫”、“唐寅舟”、“子牙舟”。

乘船观曲廊游船全景效果更佳,是尚湖景观的亮点,与对面拂水堤,遥相呼应的夜景更是壮观。

乘游船观湖光山色绝佳,尚湖美美在其变幻无常,一日景不同,四季色各异,初春水平如境,湖水静谧让人称奇,是水还是冰,三五成群的野鸭嬉水弄出的波纹,解开了这个疑惑,原来春天伴着啁啾的鸟鸣来到了;夏季的湖水就不那么斯文,金波闪烁,碧水盈盈,绿树环抱,郁郁葱葱,映日荷花别样红,自然的色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得到张扬。

乘上马达轰鸣的摩托艇劈波斩浪,劲风袭面,山岳驰骋,浪击飞舟。

不品秋水不算识尚湖,淡蓝的湖水起着涟漪,薄薄的迷雾漂浮水面,象害羞的少女隔着面纱正向你暗送秋波。

那随着摇曳的芦花,让你忍不住吟唱“蕺葭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宋代诗人孙应时诗云“晨晖的野树,晚思渺烟波”,清代诗人陈祖茂写道“中秋半篙月,初日一湖烟”,道出了意境。

水上森林尚湖有近二十万平方米湿地,水上森林遍布池杉,芦苇、莆草、荷花给景区的生态提供了无限生机。

岸边水杉、柳树、玉兰、香樟、枫树组成人工林。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绝迹多年的鸟禽纷纷回归,据专家测定,目前湖中鸟禽已达6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禽,有中华秋沙鸭、白鹳、黑鹳,有二类保护的天鹅、鸳鸯等,更有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白鹭盘旋于湖洲上空,所有泛舟湖上,往往能见到“鹰击长空、鸟翔浅底”,“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美景。

湖桥串月湖桥串月虞山十八景之一,尚湖西北有一座石桥,名湖桥,桥有三拱门。

此桥构造特殊,系由两桥合成,湖底亦同样倒建一桥。

桥洞适成正园形,月圆时候,桥身方向和月亮运行轨道相垂直,当月亮升至一定的高度,拱桥和月影相套合,投影湖中别有奇观。

相传在中国画坛上的地位有如书法史上王羲之地位的元大画家黄公望远离仕途,隐居虞山脚下,湖桥之畔。

他常孤舟行至湖桥孔下,吟诗独酌,饮罢将酒瓶投掷水中,日积月累湖桥洞孔下堆满了酒瓶。

他晚年力作《富春山居图》在我国画坛的地位可与书法史上《兰亭序》相媲美。

尚湖山水文化园中的桥山水文化园中有七座桥,七桥有七巧之寓。

七桥分别称为浮碧、来青、饶景、拾诗、观荷、渡芳和曲桥,七座桥呈现不同的风格,浮碧为木拱桥;来青的木花架桥;两桥取意明代诗人孙楼的诗句“浮碧三千倾,来青十二峰”。

饶景为单孔石拱桥,拾诗桥为竹廊桥,两桥取意清代著名女诗人席佩兰的诗句“篷窗饶暮景,收拾到诗情”。

拾诗桥两端有两首名诗句,分别是明代沈周的“鸬鹚群栖竹叶暗,蜻蜓特立荷花秋”。

明代杨仪的“箬笠多情能恋我,钓丝遗兴不须归”。

观荷桥为三孔石拱桥。

桥上观小荷尖尖,荷叶田田,荷花映日,位置颇佳,故名观荷桥,渡芳桥把荷香洲的牡丹园与文化园连在一起,花香随桥飘来,故名渡芳桥。

虞山海拔263米,森林面积1260公顷,位于常熟城区的西北部,与尚湖相依,山水相连。

4亿多年的地质形成,3500多年的历史积淀,96%的森林植被覆盖,30000多个/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使虞山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山,市民游客健身养生的绿色天堂,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分辛峰、兴福、剑门、宝岩、三峰等游览区。

虞山,既有江南山川浑厚柔美的共性,又有石骨嶙峋险峻伟岸的大山之势,又因3000多年的文化滋养而灵光四射,尽得风流,成为一座巍峨的文化大山。

常熟的人文积淀大部分能在虞山上寻根溯源,仲雍墓、言子墓、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以及历代涌现的状元、宰相、进士等,同虞山有着很深的渊源。

兴福寺深山藏古寺。

从虞山北麓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马路折入古墓葱郁、溪水潺潺的山涧小道,行一里许,便见绿荫深处有黄墙蜿蜒——原来是兴福寺到了!幽雅的环境,恢宏的屋宇,悠扬的钟声,缭绕的香火,使来访者一下子进入了“别有洞天”,顷刻少了几分浮躁。

对自然恩泽的感激,对神灵敬畏的虔诚,不由人不放轻脚步,放低话语。

此时此刻,唐代诗人常建那首脍炙人口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五律便会脱口而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的破山寺即是眼前的兴福寺。

在唐代诗人笔下,破山寺已是古寺,屈指算来,兴福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

兴福寺的寺名有来历。

据地方文献记载,早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南齐时代,曾任郴州刺史的倪德光,为了顺从母亲信佛心愿,“舍宅为寺”,将自家的花园捐赠并改建为寺院,初名大慈寺。

又因此寺建于破山涧畔,故亦名破山寺。

梁大同三年(537年),破山寺拓建时在大雄宝殿后殿挖出一突兀石块。

高僧慧眼识宝,看出此石筋纹暗合“兴福”两字。

从此此石成为镇寺之宝。

兴福石名声远扬,众多善男信女和四方游客来寺拜谒,争相抚摸此石祈求事业兴与和合家幸福。

大慈寺因此改名兴福寺。

唐咸通元年(862年),唐懿宗特赐兴福寺大钟一口;九年,又赐额“破山兴福寺”。

兴福寺声名日隆,成为江南名刹。

天岩是一座粗犷的黄石假山,用一万二千多吨黄石垒积而成,是江南第一大黄石假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

整个假山构思匠新、手法独特,在远处观赏山体走势自然流畅,纹理清晰,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

主峰、侧峰、拖脚、余脉气势雄伟、有力。

近视迂回曲折,山路上下一贯通,真可谓移步换景、动感丰富,山脚下是瀑布深潭、与自然水系相连,山体掩映于绿树花草之间,倒映在湖水之中,是一幅唯美的自然山水画卷。

天岩飞瀑、卵石滩、石刻正面瀑布自上一泻而下,水落深潭、与矶石相碰,发出轰鸣声与飞雾。

声色俱美、撼人心魄,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在假山飞瀑之间开合石洞,使洞中之人亦可观瀑、嬉瀑,别有情趣。

山上、山下、洞中皆有路,置与山中又是别有一番意味。

如果外观写成意,那么内外就是写真了。

山沟、山谷、山涧、水矶、水岫、涉水汀步,跌水、树池,水平台、水滩石、石桥、石凳、石桌、石柱、石钟应有尽有。

所有元素以石洞串连,不臃肿、不做作,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垒石不用一根钢筋,匠人采用“无法皆为法”的手法,被誉为第三代黄石假山的代表作。

观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得其然,可谓“心中山水篇,只在百步间”。

天岩飞瀑下游是将近1600平方米的卵石滩,浅滩卵石星罗棋布,滩涂池杉相间、水草相连,银鱼穿梭,卵石一直延伸至岸边翁翁郁郁的树林,灌木之中,晨雾袭来,若隐若现,尚父巨石巍然中立,欲演一场坐坛封神的好戏。

坐在卵石上细细品位,石上刻有当代政要、名人游尚湖的书法,墨迹(内容另附),有李强的“风光这边好、尚湖赛西湖”,周太炎的“山青水秀荷香”,言恭边的“琴韵”,周文在的“梅雨初晴、山色翠柳、波微漾鸟衔红”等。

虞山印派代表做也篆刻卵石上,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虞山印派主要师承吴门派,吸取微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而又不失清新秀丽,稳沉凝重而又不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从而堪与海内外渚派争雄,到了晚清,虞山派传人中最有成就的数赵古泥,他师从印坛北斗吴昌硕,他的作品古朴茁茂,恢宏宕落,寓奇于正,能自出心意,表现出浑穆从容,博大奇情,神采飞动的面貌。

卵石滩刻赵古泥的“烟村”,林皋的“杏花春雨江南”,吴伟的“近市澄湖似掌平”。

当年于右任听说赵古泥书法神似翁同和,篆刻颉颉吴昌硕,长与已酷似,爱才曲驾,两人握手相对大笑,同游尚湖留下首屈一指的诗篇,“尚父湖波荡夕阳,征诛渔钓两难忘”。

文化园入口照碧、诗柱、弦歌台文化园入口内广场3500平方米区域,浓缩了尚湖文化内涵。

照壁由底座、壁身、台帽构成长24米高2.5米,呈圆弧形,是华东各大景点中最大的照壁。

正面贴白色花岗岩大理石,刻《尚湖赋》全文,背面贴雨点青石。

《尚湖赋》全文共890余字,由明代进士丁奉所作,文中介绍了尚湖的历史由来,描写了尚湖不同季节、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景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