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教案一、教材简析《女娲造人》选自新疆教育出版社教科书,《汉语》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二、学情分析针对南疆九年级双语班民族生的特点,习惯和基础知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思想。
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词义理解等不到位,要让学生养成朗读,查字典的习惯。
三、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汉语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理念。
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堂。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
掌握“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六、教法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自学法——自主学习,拓展感情阅读法——整体感知研究法——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七、教学准备PPT、袁柯的资料、神话图片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女娲造人》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能力。
添(加补)疲(劳倦)(清透)澈掺(和杂)(二)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1、正音:“掺和”中得“和”是多音字,在此读“huò”,不读“hè”。
“模样”中得“模”是多音字,在此读“mú”,不读“mó”三、整体感知课文(一)学生默读课文,识记课文情节1、学生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课文中勾画出女娲造人具体过程的句子。
(二)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请学生自由讨论)1、请问同学们,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1)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课文描写了人类诞生之前的世界。
)(2)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女娲造人的原因)(3)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女娲的灵感,想要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2、同学们女娲,用了几种方法创造出人类?(两种:用黄泥揉团成泥人;用枯藤挥洒泥点,甩出小人。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呢?(1)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2)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三)重点句子分析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句子。
2、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找出具有喜悦感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创造出新的生命是多么的快乐)(2)女娲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心爱”这个词。
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三是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3)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幸苦。
)(四)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
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四、合作探究(一)女娲造人这篇文章哪些方面写的较好。
请四人小组讨论。
1、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赞叹。
2、文中通过对女娲心里、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3、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二)女娲的精神学习1、女娲像什么?(妈妈)对她就像妈妈一样,那我们从心理和神态描写,一起来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2、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3、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
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五、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六、课后小结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
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
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色彩。
十、布置作业(一)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二)完成练习册十一、板书设计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作者:袁珂掺和h uò模mú样添神通广大:本领高,能力强,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灵机一动: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了一个办法。
为什么造人:荒凉寂寞女如何造人:黄泥揉成;枯藤挥洒泥点智慧娲人的表现:叫妈妈仁爱母亲十二、课后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各环节的得与失进行自我评价。
(一)得1、《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传说。
学生的兴趣很高。
语文课要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
以复述课文,创编神话故事让学生提高能力。
2、本节课,首先用“组一组、读一读”的方式,进行检查学生预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愉快的吸收了所学的知识。
3、学生的想法很新奇,并积极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回答错误时,也进行鼓励,告诉他们只要多说多动脑子,一定可以学好汉语。
4、拓展延伸。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
了解女娲的慈爱辛劳,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习女娲的优秀品质。
(二)失1、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姓名和汉语能力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在这一点上以后我要多与学生交流,并告诉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些窍门。
2、学生的阅读速度还有待提高,平时要多加锻炼。
3、过渡语的设计不够精彩,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4、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对绝大多出同学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但是对于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是有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