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新版)新人
教版
学生姓名:班级:评定等级::
【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学习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课前练习]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定义:燃烧是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活动与探究:


讨论: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 燃烧必需具备的条件是:(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①;②;③、;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1. 原理①②③
2. 【互动参与】你能用不同方法熄灭蜡烛吗,请说灭火原理
(1)火上浇油:(2)煽风点火:
(3)釜底抽薪:(4)杯水车薪:
三、灭火器:阅读表7-2
练习:学校要购进一些灭火器给各功能室。

下列功能室配置哪种灭火器?
1)化学实验室 2)物理实验室 3)电脑室 4)图书室
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是可燃物在的急速燃烧。

2、易爆炸的空间有可燃气体的空间或空间,如:油库、厂、长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防止爆炸的发生。

(安全标志)
【练一练】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
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点燃,不可能爆炸的是 ( )
A.CO和H2 B.H2和空气 C.CO和O2 D.面粉粉尘和O2
3、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因为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

以下物品: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
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出
D.设法降低油井的温度.
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情况能发生燃烧的是 ( )
A.白磷置于80℃的水中
B.白磷置于1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C.白磷置于8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D.白磷置于10℃的水中.
3.今年国庆节期间,黑龙江黑河市连续发生多起森林火灾。

消防官兵不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A.飞机空中喷洒干冰
B.用高压水枪喷水
C.降低树木的着火点
D.设置防火隔离带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没有达到着火点
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
D.无水酒精挥发快
二、填空题
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课后小测
1、燃烧是跟氧气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必需具备的条件是:
①;②;③、;
3、灭火原理是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②;③。

请将下列灭火采用的措施编号填空: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大火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4)、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着火时应用湿布盖灭:。

4、火灾报警电话是。

5、请写出常见的三种灭火器名称:
(1)。

(2)。

(3)。

【教学后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
(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灭火的原理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学生通过对火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消防意识。

二、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1)古代人点燃篝火取暖和烧烤食物(2)煤气点火做
饭(3)篝火晚会(4)工业生产(5)消防队员灭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分析,产生联想。

问:看到图片你想到什么?
教师将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并以此进行设问: 【设问引入】:
1、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燃烧有哪些现象?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新问题上:
2、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来探讨燃烧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一】“燃烧条件”探究一: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小组的研究和讨论中去,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表扬)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别派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报告)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小结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其它小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置疑和参与讨论。

“燃烧条件”探究二:老师用右图自制装置演示
【讨论小结】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归纳,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与下列三要素有关:(1)、物质具有可燃性(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的结论。

教师重点讲解着火点的概念,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知识,并用大屏幕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使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总结板书】
1、燃烧: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物质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物质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通常不会改变。

【设问过渡】 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呢?
燃烧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破坏一个条件燃烧反应将停止。

依据这个思路同学们是否有办法使燃烧反应停止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呢? 【探究实验二】“灭火方法”探究实验:
【汇报交流
】灭火接力
学生分别进行汇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灭火接力,然后进行小结、归纳得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其它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置疑和参与讨论。

【讨论小结】
导气管
豉气
破底小试管内装白磷 完好小试管内装红磷
热水 NaOH
教师对各同学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1)、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2)、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隔离可燃物。

教师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如吹气、喷水、喷二氧化碳、剪灯芯等等方法的实际原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总结板书】
4、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1)、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窒息法) (2)、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冷却法) (3)、隔离可燃物 (隔离法)
【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火灾的图片──说明燃烧失控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认识常见的消防标志,并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竞答比赛。

(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认识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 【交流体会】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课后探究】
预习泡沫灭火器原理用自制的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灭火器。

附:学生实验报告
第 一 组 实 验 报 告
【探究实验一】
第 二 组 实 验 报 告 【探究实验一】
第 三 组 实 验 报 告
【探究实验一】
第 四 组 实 验 报 告
【探究实验一】
【探究实验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