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
斯密认为,在社会的“原始状态”里,劳动者的工资 等于他的全部劳动生产物,但自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 有发生之后,劳动者就必须和资本家、地主分享劳动 产品,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要作 为利润、地租被资本家和地主占有;
斯密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方法。 斯密设想,英国在18世纪后半叶的主要阶级关系, 就是地主、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 其理论在解释了剩余产品是怎样被生产资料所 有者占有,并作为地租、利润和工资三方面的收 入进行分配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特有 的阶级利益冲突,以及剩余价值产生、分配和积 累过程中所萌发的种种矛盾;
调,唯物主义地认定市民社会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三.马克思“经济利益关系”研究视角的最终确立 《哲学的贫困》《雇佣资本与劳动》《共产党宣 言》 四、以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线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 体系 1、经济范畴是经济利益关系的理论抽象 2、经济规律是经济利益关系必然性的理论概括 五、关注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研究和协调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形成和确立
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经 济制度 )的科学,其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物质利 益关系)
重农学
派
魁奈 1758
亚当·斯 密
1776
大卫·李
嘉图
马克思 1817
1867,列
宁1917
前苏联
中国
和东欧
转轨经济学
重商主义
17世纪和 18世纪
T·R·马尔 萨斯
1.机制分析的基本特征:经济活动是由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来调节的。依靠市场 机制 “Invisible Hand”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 决 经济问题是最有效率的。
引言
2.数量分析的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 关系用函数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精确地发现 在一定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怎样才能实现效用最大 化、利润最大化、收入最大化的决策依据和过程。 例如需求函数: 表达式:Qd=f(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马克思经济学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资 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制度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特定制度 下经济利益矛盾和矛盾运行趋势与结果的分析,阐述了制 度对经济变量和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
新古典学派概述
A.斯密、D.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J.S.穆勒的经济学, 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叫新古典经济学 剑桥学派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 继承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 又融合了19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学说, 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 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数学中 的边际分析方法。
引言
经济问题实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 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生产力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 的手段。 利益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的轴心(魏勋:现代经济学论纲,山
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建立规范的制度处理利益关系,使 各个经济主体具有充分的动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代表 柳欣教授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形成和确立
主要讲授内容:
一.思想渊源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与研究 2、李嘉图以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学
二.马克思 对“经济利益关系”的最初关注和研究 1、研究林木盗窃问题,提出物质利益是国家和法的
根源 2、研究摩塞尔河农民处境,提出经济物质利益在社
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3、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者的论Leabharlann 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引言: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恩格斯:“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在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关系对于整个经济学的 意义”。 列宁:“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 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 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
1、斯密对社会关系的关注
斯密在论述各种基本经济过程时非常重视生产 关系,将生产、分配和积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 本经济过程,同他在当时社会所观察到的新型 阶级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斯密:“构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对社会经 济资源保持着一定的关系,从而他们相互之间 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只有充分考虑到这 些社会关系的性质,才能够对基本经济过程给 予充分的说明。
1798 J·S·穆勒
1848 马歇尔,
J·M·凯 恩斯
18801910
1936 现代主流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 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对立的两大理论体系,各自遵 循不同的研究规范。
新古典理论讨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 对所有现 实问题的揭示完全从技术关系的分析入手,完全抽象掉了 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或社会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 之一柳 欣教授:我们今天面临的或经济学要研究的 主要现实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决定的还是 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以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 学的新古典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使人们误 入歧途。
引言
现代经济学三大分析体系 复旦大学顾钰民:
机制分析、数量分析、制度分析。
Qd=F(P,I,T,Pr,Pf ,Ps …) P——商品的价格 I——消费者的货币收入 T——消费者偏好 Pr——相关商品的价格 Pf——该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Ps——人口结构和数量
3.制度分析的基本特征: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然要 发生的各种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分析不同 的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揭示 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们选 择不同的制度安排的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 马克思:制度的内涵--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更广泛的含义:得到社会认可的存在于各个方面 的一系列规则。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指出:马克思经济学是对长期 制度变革最有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