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谐的校园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才能长足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无缝隙、无死角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层出不穷,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现象屡禁不止。
校园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高度注重的热点问题。
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和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解决当前校园安全存有的问题,确保校园安全,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度重视,营造“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安全责任人人担,安全工作人人抓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安全教育。
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安排专兼职教师担任安全教育课,扎实展开安全教育活动,对安全知识实行集中宣讲,把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等要求对学生广泛教育,使他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三是勤抓安全排查,排查安全隐患。
学校安全隐患表现动态性,旧的安全隐患排除,新的安全隐患产生,学校要组织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展开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逐一制定整改方案,并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消耗制度,为师生构筑安全“防火墙”。
四是切实增强内保工作。
针对学校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局面,安装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对学生寝室、食堂、教室等实现监控全天候、全覆盖。
落实专职安保人员24小时在岗,同时对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实行巡查,确保校园平安。
学校是校园应急安全管理的主体,是校园平安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学校应急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师生平安。
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创建形成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办法,重点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安全工作。
增强师生联系,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严防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引起的学生思想包袱甚至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件发生。
建立集体活动报告制度,切实落实集体活动的安全责任制。
增强对学生住宿区的用电管理,对私拉电线乱接开关、使用大功率电器等行为给予制止;增强理化实验课安全防范,教师要认真检查设备,严格操作步骤,确保教学工作安全实行;楼梯间、走道等地方,增强警示标语,严防踩踏等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是做好食品安全及卫生防病工作。
学校经常展开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全校的卫生工作。
展开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知识,随时掌握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安全等情况,增强学校食堂的卫生检查,对食堂食品、就餐环境实行监督,确保学生食品安全。
三是增强学校交通安全工作。
增强师生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牢记各地幼儿校车超载、楼梯踩踏致死致伤的血的教训。
四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抓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
按照相关消防法规,制定消防安全制度,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落实消防责任制,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搞好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体育设施、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物品防范等工作,定期对学校消防设施、线路等实行检查,发现问题即时整改,并将检查整改情况即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五是增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师生对网络安全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信息的重视,很多农村学校也已设置了微机课。
互联网带来便利和新鲜资讯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垃圾”。
针对这个新特点,学校应增强对学生的网络文明安全教育,使学生不受不良思想印象,维护校园的稳定与团结。
(二)家校联动,是创建“平安校园”的有力保障
很多家长片面的认为“平安校园”创建仅是学校单方面行为,学生到校后安全就是学校的职责,缺乏共同创建的意识,导致平安校园建设“一只脚走路”。
所以,进一步推广“平安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为确保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安全,实现学校、家庭的安全管理实现无缝隙连接尤为重要校园安防,主要是利用校校网开发的家校互动平台、视频监控、防盗报警、进出校自动考勤、身份识别、巡更系统、紧急求助、呼叫系统等各种硬件设施保障校园安全。
(三)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是创建“平安校园”有效手段
“平安校园”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学校要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坚持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围绕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创造性地展开工作,通过创建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的安全管理模式,每块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形成安全管理环节无空档、无盲点,推动学校应急安全管理水平全面快速提升。
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积极展开“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多措并举,增强法制观点
“平安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发展和实现有为跨越的有力支撑,是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为教育教学工程保驾护航的一项重要工作。
平安校园的创建,要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宣传规划要系统化。
把宣传“平安校园”的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规划,每一主题宣传内容相衔接,长计划,短按排,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同落实。
二是宣传内容要人性化。
精心选择体裁,融教育、启迪和警示为一体,提升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三是宣传形式要多样化。
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除了原来已有的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栏等阵地外,组织展开普法教育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四是宣传手段要立体化。
图文并茂、声像同期。
广泛使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观影展等各种手段,深入宣传,持续拓展“平安校园”的宣传空间。
五是宣传活动要经常化。
宣传长流水,持续线。
把创建宣传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每一年度、每一时段的宣传内容、重点、形式、活动等都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力求每个阶段都有主题、内容、载体和相对应的活动形式。
总来说之,平安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平安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我们要以完善安全措施为重点,以强化安全管理和落实行为规范为突破口,持续改善学校物质条件和内外环境。
通过平安校园建设,使广大师生的安全素质得到提升,树立人人讲究安全,时时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处处不忘安全的思想,让校园处处盛开“安全花”,时时奏响“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