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Chapter 6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Chapter 6 生物氧化
O2 ATP ADP + Pi 2H
氧化磷酸化
H2O
三羧酸循环
第三 产能占总 阶段 能70%
C O2
三、体能能量的贮存和利用
NH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量转换的“货币”
N
N
9
O OO
N
N
•α酯键断裂释放的自 -O Pγ~ O Pβ~ O Pα O CH2 O
由能=-14.3KJ;
•β酯键断裂释放的自 由能=-32.2KJ;
• 二者的递氢部位是烟酰胺部分,为Vit PP。
NAD+和NADP+的结构
递氢
烟酰胺
腺嘌呤
核糖
磷酸 磷酸
核糖
R=H: NAD+; R=H2PO3:NADP+
NAD+(NADP+)的递氢机制
H
CONH2+ H + H + + e
N R
NAD +/NADP + (氧化型)
H
H
CONH2
+H+
N R
NADH/NADPH
ATP
ATP
ATP
自由能变化( △G0′): 大于30.5kJ即可生成1摩尔ATP。
琥珀酸
FAD (Fe-S)
NADH
FMN (Fe-S)
CoQ
-0.32 -0.22 +0.04
Cyt b +0.08
Cyt c1 +0.23
Cyt c +0.25
Cyt aa3 O2 +0.29 +0.82
0.36V
➢ ATP的生成和利用
氧化
磷酸化 P
底物水平
磷酸化
ATP 肌酸
磷酸 肌酸 ADP
机械能 渗透能 P 化学能 电能 热能
第二节 呼吸链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The Oxidation System of ATP Producing
一、线粒体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将进入线粒体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 利用分解释放的能量合成ATP,供给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 故将线粒体称为细胞的“动力站”,是真核细胞能量转换 的重要部位。
第六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第四节 胞液中NADH的氧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等)在生 物 体 内 经 氧 化 分 解 , 最 终 生 成 CO2 和 H2O , 并 释 放 能 量 的 过 程 称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复合体
复合体Ⅰ 复合体Ⅱ 复合体Ⅲ 复合体Ⅳ
酶名称 多肽链数 辅基
NADH-泛醌还原酶 39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4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10
细胞色素c氧化酶
13
FMN,Fe-S FAD,Fe-S 铁卟啉,Fe-S 铁卟啉,Cu
四种复合体的排列关系
NADH
succinate 琥珀酸
• 分子中含有非血红素铁和对酸不稳定的硫,又 叫铁硫中心或铁硫簇。
• 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 • 铁除与硫连接外,还与肽链中Cys残基的巯基
连接。 • 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递电子,
为单电子传递体。
铁硫蛋白结构
Cys
S
S Fe Cys
S Fe S
Cys
S
Fe S S Fe S
线粒体内重要代谢物氧化的途径
苹果酸
β -羟脂酰CoA β -羟丁酸 异柠檬酸
谷氨酸
琥珀酸 α -磷酸甘油
FAD (Fe-S)
NADH
FMN (Fe-S)
CoQ
Cyt b c1
c
aa3 O2
FAD
FAD
硫辛酸 丙酮酸 α -酮戊二酸
脂酰CoA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概念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 底物脱下的H经过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的过程中,释 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氧化与磷酸化的 过程是偶联的,称为氧化磷酸化。是细胞内生成ATP的 主要方式。
异咯嗪
O
H3C
N
5 10
4 NH
8
9
1
H3C
N NO
HCH
核醇
H C OH H C OH
H C OH O
CH2 O P OH
核黄素
OH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构
O
H3C
N
5 10
4 NH
8
9
1
H3C
N NO
NH2
HCH
H C OH H C OH
N N
H C OH CH2 O
核黄素
O PO OH
(还原型)
(二)黄素脱氢酶类
• FMN:黄素单核苷酸(Flavin Mononucleotide) •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 FMN和FAD中异咯嗪环起递氢体作用。 • 异咯嗪及核醇部分为Vit B2(核黄素)。
FMN(黄素单核苷酸)结构
FMN (Fe-S) compex I CoQ
FAD (Fe-S) compex II
Cyt b,c1 (Fe-S)
compex III
Cyt c Cyt aa3 O2 compex IV
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
延胡索酸 琥珀酸
复合体Ⅰ NADH→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CoQ
Cys
Cys S
S
S Cys
Fe
Fe
Cys S
S
S Cys
铁硫蛋白递电子机制
(四)泛醌 (ubiquinone, UQ)
• 即辅酶Q(Coenzyme Q,CoQ),属于脂溶性 醌类化合物,带有多个异戊二烯侧链,是电子传 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质组分。
• 因其为脂溶性,游动性大,极易从线粒体内膜中 分离出来,因此不包含在四种复合体中。
线粒体内膜上ATP的生成、转运示意图
(四)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1.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发生部位:在线粒体内膜上 底 物 水 平 磷 酸 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 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二)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 即ATP生成的部位。 • 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
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 的摩尔数。 消耗1个O原子即脱去2个H,消耗1个无机磷 即生成1个ATP。
高能磷酸键
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0KJ/mol(β γ) 的磷酸酯键叫作高能磷酸键,常表示为P。
高能化合物
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
➢ 磷酸肌酸的作用
•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 ATP可以直接供能,是能量的利用形式,但在体内不能 储存,能量要以磷酸肌酸的形式储存。 • ATP相当于cash,磷酸肌酸相当于cheque。
NADH+H+ FMN
2Fe2+-S Q
NAD+
FMNH2
2Fe3+-S QH2
复合体Ⅱ 琥珀酸→ Fe-S1; b560; FAD; Fe-S2 ; Fe-S3 →CoQ
琥珀酸
FAD
2Fe2+-S Q
延胡索酸
FADH2
2Fe3+-S
QH2
复合体Ⅲ QH2→ b562; b566; Fe-S; c1 →Cyt c
•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存在2个偶联部位,P/O 比值等于2,即产生2(1.5)mol ATP。
• 每形成1分子ATP就需要4个质子的回流。
• 一对电子通过NADH电子传递链可泵出10个质子, 则可形成2.5分子ATP;
• 一对电子通过FADH2电子传递链有6个质子泵出, 则可形成1.5分子ATP。
复合体Ⅰ、Ⅲ、Ⅳ均有质子泵作用
0.21V
63.7kJ/mol
能量 ADP + Pi
ATP
A5D9P.8+kJP/mi o能l 量
ATP
0.53V
110kJ/mol
ADP + Pi 能量 ATP
➢ 三步能量均大于30.5KJ,多余的部分用作其它方 式,比如用于维持体温。
(三)ATP的生成
• NADH氧化呼吸链存在3个偶联部位,P/O 比值等于3,即产生3(2.5)mol ATP。
O-
O-
O-
酯键
HH OH
1'
H 2'
H
OH
•γ酯键断裂释放的自
一磷酸腺苷(AMP)
由能=-30.5KJ。
二磷酸腺苷(ADP)
三磷酸腺苷(ATP)
腺苷酸库(adenylate)
✓ 由于ATP水解后可以产生ADP或AMP,因 此在细胞中存在3种腺苷酸ATP、ADP、AMP, 这三种腺苷酸合称腺苷酸库。
➢ 线粒体内膜上有呼吸链的所有酶。
➢ 基质中有TCA、脂肪酸氧化、转氨等酶类。
➢ 线粒体膜的通透性:
外膜有高通透性,大多数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 过;
内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