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6, 855–86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6.00855855·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周临舒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海 200234)摘 要 哲理性概念是音乐表现的对象之一。
由于音乐不具有类似语言的语义性, 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常常成为音乐欣赏者的困扰。
基于此, 本项目聚焦于听者对哲理性概念的理解。
通过选取音乐训练经历不同的人群为被试, 系统考察哲理性概念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本项目成果将揭示音乐诱发哲理性概念加工的神经机制, 厘清音乐训练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人类对音乐意义理解的普遍性问题。
关键词 音乐; 哲理性概念; 神经机制; 音乐训练; 意义理解 分类号B842音乐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一, 这可能缘于音乐和语言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具有相同的起源(Darwin, 1871; Wallin, Merker, & Brown, 200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
聆听音乐不仅是现代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活动, 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 即使音乐会、电台广播的解说词不遗余力地介绍音乐的表现内容, 许多人仍抱怨自己“听不懂”音乐, 尤其当音乐被用于传达哲理性对象, 比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哲理性对象作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对象, 属于音乐外在意义(extramusical meaning)的范畴(Meyer, 1956; Patel, 2008)。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是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一般人能否理解音乐传达的哲理性对象?其内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又是什么?目前, 尚无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考察听者对音乐哲理性对象的理解。
对以上问题的系统探究, 不仅可以推进和完善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研究, 为构建音乐外在意义的认知神经模型提供依据, 而且有助于明确音乐训练经历对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影响, 最终回答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5-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972, 31500876)资助。
通讯作者:蒋存梅, E-mail: cunmeijiang@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 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理论在音乐学研究中, 关于音乐意义的定义及其构成问题长期处于争议之中(如, Davies, 1994; Hanslick, 1854; Kivy, 1990, 2002; Meyer, 1956)。
根据已有的理论, 音乐意义可大致分为音乐内在意义和音乐外在意义两类(Koopman & Davies, 2001; Meyer, 1956; Patel, 2008)。
前者是指某个音乐事件(可以是某一音乐元素, 或某个结构单元)指向另一个音乐事件所具有的意义。
相反, 当音乐指向概念、图像、经验、或情绪状态等音乐之外的对象时, 这种意义属于音乐外在意义。
根据Koelsch (2012)的观点, 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超出音乐符号本身, 且音乐意义与语言符号所传达的语义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因此, 他以音乐语义(musical semantics)代替音乐意义。
即便如此, Koelsch 也承认, 音乐语义与语言学中的命题语义仍然具有差异:音乐很难表达语言中量词、情态词以及连接词所能表达的意思, 而语言很难表达音乐所能传达的感受性信息。
早在1986年, Dowling 和Harwood 在查尔斯·皮尔斯符号学(notions of Charles Pierce)理论的基础上, 从音乐情绪知觉的角度提出音乐表现情绪的3种方式:形象符号(icon)、标志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
Koelsch (2011, 2012)将其延856 心理科学进展第24卷伸到音乐意义领域, 他认为, 音乐对外在意义的传达依赖于这3种途径:形象性的(iconic)、指示性的(indexical)、象征性的(symbolic)途径, 并也被赋予这些属性。
具体来说, 形象性的音乐意义产生于音乐对其他事物的声音模仿(如, 贝多芬在《第六“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模拟杜鹃的鸣叫), 或是对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属性模仿(如, 一条上升的自然音阶很容易与“楼梯”等概念相联系); 指示性的音乐意义产生于对个体的情绪、心境或意图的模仿(如, 音乐对“快乐”或“悲伤”等情绪的表现); 象征性的音乐意义是指音乐与音乐之外世界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具有随意性, 带有武断的色彩, 因此, 它既可以是习俗性的(如, 国歌与“爱国主义”的联系), 也可能存在个体特异性(如, 一段被设为个人手机铃声的音乐与“电话”的联系)。
根据已有理论, 不同的符号属性可能与特定的意义范畴相关, 然而, 音乐在表征外在意义时, 不同符号属性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比如, 音乐对哲理性对象的传达可能借助形象性、指示性符号, 也可能直接通过象征性符号得以实现。
尽管已有理论指出了音乐外在意义所依赖的不同符号属性, 然而, 研究者并未对这3种不同加工途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进一步阐述。
此外, 音乐本身特征与不同的外在意义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尚未明确。
1.2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神经基础近年来,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推进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开始使用电生理以及神经影像学的方法探讨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及其神经机制。
同时, 鉴于音乐和语言在认知机制和生物学基础上的关联(Patel, 2008; Rebuschat, Rohrmeier, Hawkins, & Cross, 2011; 周临舒, 蒋存梅, 杨玉芳, 2012), 音乐和语言在意义层面的认知神经关联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兴趣。
N400是反映语义或概念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 一般出现在300~500 ms的时间窗口, 该负波的波幅大小体现出语义加工或整合所需要的认知负荷(Friederici & Wartenburger, 2010; Lau, Phillips, & Poeppel, 2008)。
该成分也被视作音乐意义的脑电指标。
Koelsch等人(2004)首次以认知神经科学手段考察音乐外在意义的加工。
该研究采用语义启动范式, 以音乐片段作为启动刺激, 以不同的概念词作为目标刺激, 如“宽阔”、“国王”、“幻觉”等, 音乐和词构成有关或无关条件。
结果发现, 无关的目标词比有关的目标词诱发更大的N400波幅, N400效应与语言语义不匹配所诱发的N400效应相似, 二者的神经源都位于双侧颞中回的后部。
该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启动语义概念的表征。
后续研究验证了音乐对情绪概念(如, “快乐”和“悲伤”)的表征(Goerlich, Witteman, Aleman, & Martens, 2011; Goerlich et al., 2012; Kamiyama, Abla, Iwanaga, & Okanoya, 2013; Sollberge, Rebe, & Eckstein, 2003; Steinbeis & Koelsch, 2008, 2011)。
研究表明, 无论音乐作为启动刺激或是目标刺激, 均能诱发相应的N400效应。
比如, 当以词(Daltrozzo & Schön, 2009; Schön, Ystad, Kronland- Martinet, & Besson, 2010)或声音(Frey et al., 2009; Painter & Koelsch, 2011)作为启动刺激, 以音乐作为目标刺激, N400效应都会出现。
然而二者加工的神经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区别。
Steinbeis和Koelsch (2008)比较了听者在和弦−词以及词−和弦这两种刺激呈现方式下的音乐意义加工, ERP 研究结果发现, 和弦−词的刺激呈现方式诱发了300 ~500 ms时间窗的N400效应, 而词−和弦的呈现方式诱发了200~400 ms时间窗的效应,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和弦−词的启动激活了右侧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 MTG), 而词−和弦激活的是右侧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的后部, 激活区域的差异表明音乐外在意义加工的神经基础受制于目标刺激的类型。
已有研究并未区分音乐表征的概念类型, 比如, 在Koelsch等人(2004)研究中, 概念词既包括与视觉有关的概念, 也包含与情绪有关的概念, 且研究者尚未区分概念加工所依赖的符号属性, 即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符号属性存在混淆。
的确, Downey等人(2013)发现, 行为变异额颞痴呆(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病人对指示性(该文称之为“心智化的”) 音乐意义的识别能力受损, 但是对形象性意义的识别能力与控制组无异。
由此可见, 不同符号属性所诱发的音乐意义可能依赖不同的神经基础。
与语言相似, 图片也能传达明确的意义, 尤其是形象性的概念, 这主要建立在对画面对象规第6期周临舒等: 音乐传达哲理性概念的认知神经机制 857律性特征的提取。
为了探究音乐对形象性意义的传达, Zhou, Jiang, Delogu和Yang (2014)以音乐片段作为启动刺激, 以表征空间概念的图片为目标刺激, 音乐和图片在空间表现性上构成匹配或不匹配的条件。
被试任务是判断图片展示的场景是开放的, 还是封闭的空间。
结果发现, 与匹配的条件相比, 听者对不匹配空间图片的加工诱发出更大的N400波幅, 同时, 与200 ms和800 ms的SOA条件不同, 1200 ms的SOA条件没有诱发N400效应。
即便在200 ms和800 ms条件下, N400效应出现的头皮区域从后部移到前部额叶区域。
这可能是因为颞中回区域在意义加工中的激活不受SOA影响, 而额下皮层的激活受到SOA的调节(Gold et al., 2006)。
后续研究(Zhou, Jiang, Wu, & Yang, 2015)进一步探讨音乐对运动场景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