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 背景材料。
(1)至德元年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
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
情的五言律诗。
(2)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
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诗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
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
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在陆游65岁高龄之际,因上书要求出师北伐,遭到当朝以光宗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打击,66岁被罢官还乡,从此闲居
山阴,再也无法实现他扭转乾坤,重整山河的愿望。
但是,爱国
热情时时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燃烧,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
雨骤风狂,再次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写
下了这首苍凉悲壮、沉郁凝重的爱国诗篇。
(4)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下此诗
以明志节。
【活动方案】
活动1: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活动2:听诗中的深情。
(1)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等,在书上作好标记。
(2)小组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3)全班齐读。
活动3: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
(2)叙诗中情景。
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
)
活动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诗歌→小组间朗读大比拼→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
)
课堂随笔
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祖国的情思。
【课前预习】
1.借助参考资料,组织阅读四首诗的鉴赏文字。
2.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活动方案】
活动1:小组间背诵大比拼。
活动2: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
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互评。
→小组
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
)
活动3: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
(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小组选择其中一
首诗集体朗诵并进行赏析→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这
首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胜簪.()戍.()轮台风飘絮.()寥.()落
2.选出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
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
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
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本意是什么?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1)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5.“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6.“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春望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你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0.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1.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2.首联中诗人选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
的悲苦处境。
13.诗的首联和颔联与《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
这里用的是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品味流传千古的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简介作者并破题导入。
陆游(1125-1210),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能诗、能词、能散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
现存诗计有上万首。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68岁的我(陆游)闲居在农村。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突然狂风暴雨,于是这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
2.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音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读出感情。
赛一赛:学生读;录音读;教师读;集体朗读。
(2)义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边读边翻译诗句。
3.问题探讨。
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是通过什么诗句将两者联系起来?并借以表达什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
(诗人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借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尝试背诵。
二、学习《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第2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2.朗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手中的材料,疏通文章大意。
4.内容理解(设疑,在朗读过程中分析理解)。
(1)此诗首联含义?体会情感。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包含了无限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一联的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运用了比喻.对偶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的命运,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
联系: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千辛万苦。
(3)体会颈联的妙处。
“惶恐”、“零丁”两词分别在一句中出现两次,字面重复词义不重复,地名转化为心情,写出了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
读起来琅琅上口,悲怆沉郁,堪称绝对。
(4)体会尾联所包含的情感。
作者以议论的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句诗也是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同学们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或者含有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5.小结。
6.作业:背诵、默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