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

农业的起源于发展

1.分布
现代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工业 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2.基本特点 ①商业化生产。现代农业是为非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
② 依靠现代化机械和现代科技进行生产。 现代化机械如收割机、播种机、农药化肥等。现代生物 技术,如转基因技术,无土栽培、信息管理技术等。 ③ 规模化生产,效益高。 ④ 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⑤ 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 如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的企业化(全程监测)。
主 第 第 第 要 三 二 一 内 节 节 节 容 杜 能 农 业 区 位 论 农 业 的 类 型 与 发 展 农 业 的 起 源
第 四 章 农 业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1、人口压力说 博塞洛普(Boserup E.)1965年提出。认为:由于冰后期 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有较大幅度 的增长,对动植物的过度捕猎(杀)导致其数量下降,出现了 食物的短缺。 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 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 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3、其他理论 (1)“气候”说:由于古气候变迁,造成大片森林毁灭,原始人 无法再依靠采集、狩猎为生,不得不转而依靠农业。 (2)“宗教”说:原始人祭天用的野生动物并不是刚刚捕获的, 因为祭天活动和捕猎常常不在同一时间举行,于是就需要饲养, 这样就有了畜牧业,为了解决饲料问题,又相应地产生了种植业。 (3)“垃圾堆”说:原始人经常看到污泥堆上长满野生植物,于 是逐渐地从单纯采集转向有意识的栽培。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 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典型。精耕 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 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 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 到推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 细作农业技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 完美的地步。 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 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 供一些产品。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石质和木 质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休耕的方法 去自然恢复地力。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农作物进行轮种。
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 业类型。 分布:南美洲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刚果地区,亚洲新几内 亚、东南亚的一些雨林地区。 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生产方式。 优点:可以节省劳动力;可解决土壤中的养分问题。
典型的有:两圃制,即每年有一半地块种植,一半地块休闲。
三圃制,即每年有1/3的土地休闲以恢复地力。第一块地用于冬种
小麦和黑麦;第二块地用于春种大麦和燕麦;第三块地就休闲做 牧场以发展养殖业。 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 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 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 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埃及文明: 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域及古埃及示意
巴比伦文明
伊斯兰堡 古 印 度 文 明
德里
艾哈迈达巴德
旧石器
哈拉巴
穆罕耶達羅
瑪雅文明
印加文明 (Inca)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农业的发展阶段: 通常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实际 上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重叠的发展关系。 今天现代化农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不少地方还停留在传统 农业阶段,极少数地方还有原始农业残余。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农业起源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六大问题:(1)农业产生 的原因;(2)农业产生的地点;(3)农业产生的时间;(4) 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5)农业产生的方式;(6)农业 的对象。
因此,探讨农业起源的地点,也要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
(一)C.O.索尔的推论
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 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推测: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主要驯化动植物的可能起源地区和时间。
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形成的意义:
农业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依靠 自然界的食物资源为生)到生产性经济(利用生物资源来创造自身 需要的食物资源)的质的飞跃。使人类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越 来越丰富,按自身需求进行生产,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同时, 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
3. 现代农业的类型 ①种植园农业 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商业农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这种热带种植园农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分布: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 北部、中美、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特点:其发展与自然条件如气候(适宜)、土地(面积大)等密切 相关,同时需大量劳动力和便捷的交通(沿海地区)。另与市场距 离的远近对种植园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1)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 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 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
(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 (6) 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根据这些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 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的捕渔为主的人。 原因: 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 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 2.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 交; 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 功的机会也最大。 索尔的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尚需考古学证据。
如其具体做法: ① 复种、间作、套作。 ② 精耕细作。如深耕、多锄等。 ③ 施肥。 ④ 水利。 ⑤ 选种 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 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 实行敞田制。 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 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 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欧洲短期休闲农业。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 而不是作物轮种。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维持 地力。
东南亚一些雨林区 新几内亚
刚果地区
亚马逊地区
二、传统农业
是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农业以前的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① 土地不需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
② 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业生产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劳动。
③ 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 ④ 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为 稳定; ⑤ 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条 件影响。
定居和聚居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因此,农业生产要求定居、聚居,由此带来了村落的出现, 并且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使人类 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3.人类文明的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出现了剩余, 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或工作,出 现了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分离、手工业分离、商人出现等), 出现了私有财产。劳动的分工也出现了商品交换。社会上也出现 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出现了文明。 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及其地理环境特点。 ①埃及;②巴比伦;③印度;④中国;⑤墨西哥、玛雅和印加
③ 地中海农业 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 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 利亚南部沿海。 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产 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 山羊,绵羊,猪。 另外,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 如美国柑橘, 花卉,新西兰的猕猴桃等。(由于夏季阳光充足,是水果和花卉生长 的好地方,一些国家海岸气候条件优越,成为旅游渡假的胜地)。
(3)美国的殖民农业 殖民者进入美洲后,农业生产状况是:土地辽阔,劳动稀缺, 粗放的耕作。 他们先向印第安人学习农业技术(如玉米种植技术), 后来他们设想重显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即敞田制; 问题是: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 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 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 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 式——灌木—休闲制。
(二)考古学的证据 考古证据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 驯化地点。
考古证据有:使用的工具、固定的居住地及最早驯化动植物 的一些物证。
如在约旦河谷一个有12000年遗址中,有储藏坑、石制镰刀;
徐利亚、两河上游、伊朗西部发现的公元前10000---8000年之间 的农业出现以前进行割谷、烤谷物、储存谷物等一些证据。
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农 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 农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及狩猎活动相比较,有三点差异: ①使人类定居下来。 ②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 ③农业活动群体大,并且聚居于一处。
1. 农业对社会的影响 ① 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 活具有重要义。
② 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 ③ 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 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 ④ 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 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