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完整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丰富的安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这十二封信首先是写给我们的,写给现世的青年。

也给前世的先辈,后世的小辈。

我向来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为人处世,相应的,也不轻易遵循别人的原则来影响我对待周遭一切的态度。

说我顽固也好,执拗也罢,我在信中反复游离,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被人牵制和引导的局促,是意识到迷途知返而方向全无的纠结,是想要改变而难以改变的无奈。

让我陷入一场既想有所突破而又无药可救的自我否定之中,别无选择。

写下它们之前,我心情沉重,不知为何,情不由衷。

这种不安加剧了我的浮躁,我急需寻找能让自己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某些情愫,来让我安稳,让我安静。

十二封信,也带给这个甚嚣尘上的世界一些关于回归安宁的启迪。

书海里的安顿
倘若一个慵懒的午后,斑驳的树影摇曳着零星的温暖的阳光,一炉沉香屑袅袅燃起的时候,那一杯热气腾腾的茗茶便开始引你进入浩浩茫茫的书海,灵魂停歇之处,与古人神交,与今人同游,自是怡然。

总觉得孟实先生似那身披长袍,脑续长辫的满清遗老,站在疮痍满目的金銮殿堂给后世的青年娓娓道来那些沧桑过际辉煌不再的神明历史,无限的怅惘,无穷的忧患,还掺杂着无边的期冀,
无尽的希望。

我总在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第一封信未必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但放在开头,决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朱先生是文人,是学者,不光是在冠以这样的身份和名义之下才有此之举,教育问题的根本从来都被国人摆在固定的高度奉如神明,谈读书,这是一个必经的切入点,也是现今阶段攻克诸多教育流弊的准难点。

当然,也是教育问题附属之下永不过时的话题。

在此,就勿需赘言。

先生在信中侧重谈及读书兴趣的培养,选择性读书的问题,并推荐了很多书目以供参阅。

其实,之前有写过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大概是从林语堂先生的文章里得到的一点启发,在这里有触类旁通的妙处。

所以,同而不论,便来说说我一点新的看法。

我并不特别关注读书的精深的内在价值和显性的外在效用,我比较在意的是读书于人身心的调和。

为什么有那么多乐意沉溺书中不愿自拔的人?我记得贾平凹先生说过,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还得伤身,好读书没当官的好命。

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读书没有好人缘,读书人性古钻。

照此看来,读书真是烂事一桩,读书人真是衰人一个。

但是,我就看中一点,读书,调和身心。

这不是虚夸,例证之多如牛毛,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在党的,野党的,未亲闻,也耳闻。

奔着读书而去的,为着读书而来的,生息不止。

读书真真是好,在这个世界里,你任意驰骋,随意想象,恣
意挥洒,肆意宣泄;在这里,你看透伪善,看清虚假,看遍嘴脸,看懂人心。

于是在这之后,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对你来说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还原自我,冷暖自知。

只是因为,你身处尘嚣,心在物外。

你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喧嚣尘世之中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此刻领悟时,方解书中意。

愿更多的人于书海中安顿,携一份雅致,觅一份宁谧。

这是我丰富安静中最璀璨的闪光点,是安静的灵魂。

我想,这一定是孟实先生藏匿的夙愿,未曾道明却格外强烈。

女孩,你要沉得住气奋斗
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冒昧。

这个标题兴许偏离中心太远,实则不然。

待我细细道来,请您慢慢聆听。

“名誉校长”掀起的狂潮风行整个教育界,甚至跨越四海,纵横五洲,在不大不小的地球村里越炒越火,越炒越热。

完全是以一副甚嚣尘上的架势拉开诸多大学之间的争夺战,凶猛异常,盛气凌人,毫无余地。

而今,大学和人,就像橱窗和商品。

包装再怎么精美绝伦,光鲜靓丽,也只是抬高一下商品的外在水平,使人驻足观望,望而却步,步而不前。

对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当然不是于事无补,至少赚取了足够的唬头,吸引了更多的眼球,最终目的是要进纳相应的报酬,且是多多益善。

这就是名牌大学惯
用的伎俩,也使得平庸大学盲目跟风。

我当然不是一口咬定每所大学都如法炮制,但至少者作为一种越渐招摇过市的不良风气,持总体上的否定态度毋庸置疑。

那么,一味的追求闪亮的外表,一味的竞逐响亮的招牌,对于大学体质的深化和改革,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和探索,对于学生技能培养和人格塑造孰轻孰重的判别,对于学风的整顿和修缮又该何去何从?它们在那些不该去追逐的追逐当中只能退居幕后,排场式面子工程便明目张胆的大行其道。

所以,在此种情况之下,莘莘学子还能有多少经得住类似于此的摧残?这本身就是一种足够惨绝人寰的酷刑,不亚于任何一场硝烟弥漫的侵略,而且这竟然是一场自杀式自取灭亡式自我毁损。

慢性毒药,在解药供给不断的折磨中归于消亡。

所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我不想也没有心思当机立断的谈及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冲突。

因为在这个位置,我感到的是遗落的梦想都无处搁浅的深深绝望。

一种被现实堵住生的路,被虚幻关上死的门,在清醒与虚幻的局促空间里痛苦挣扎,等待未知的救赎。

想要不沾染时下的习气,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

这是先生的原话。

语言的先锋派和行动的保守派向来是中国人的普遍共性,言行一致,谈何容易。

不去适应环境就让环境改变你,风潮席卷半个天下的时候,光靠一颗足够坚定地内心来抵制未免太过强人所难。

所以,怎么样才能在如此弥满浓重金属味道的空气中呼吸,那是自己的抉择。

只要你有剥开阴霾的果敢,
就有获得新生的机遇。

给自己的心灵留一方净土,只让安静来播种,收获丰富的安静。

所以,诱惑那么多,每一个人,都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奋斗。

静驻得失之间
沉默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面对厄运处惊不变的坦然和镇定,是
一种无所畏惧的宁静和自信.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生命自有独特的美丽,属于你的不会无缘无故失去,不属于你的再强求也无无济于事。

为什么要沉默?因为沉默是安静最优雅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具说服力和杀伤力。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得与失的无限循环当中度过的。

得到了,我们还想得到更多;没得到,我们在想如何得到;失去了,我们会想怎么挽回;挽回了,我们又想还会失去。

我们为尘世纷纭所羁绊,为名利之争所疲累。

为已经错过的而懊悔不已,为现时拥有的而胸怀遗恨;为想做而不敢为之之事至今抱憾,为不得已而为之之事至今扼腕,在这个颠簸的社会里,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亲情可以割断,爱情可以背叛,誓言可以遗忘,我们又何必太过执着于永恒呢?
释迦牟尼那棵普度众生的菩提,庇佑了后世多少迷途的生灵,又繁衍出多少思悟以供后世来琢磨揣度。

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克制欲望的哲学,就算深谙其理也未必能逐一践行。

卓文君为爱敢
于舍弃荣华富贵,张翰兴起野味而弃官归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青莲居士不须眉折腰向权贵,还有我最欣羡的王子酋兴起而来,兴尽而返的那份遵循内心的天然之美,实在是美至极致。

他们,遗世独立,在背负起沉重的嘲弄,迫害,压抑,苦闷以及不解的同时,却赢得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没有什么比这更踏实的。

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现实的泥沼。

此案与彼岸就在一念之间,需要用静下来的一颗本心作舟来摆渡,于是有了天堂,乌托邦和桃花源。

有了另一个世界的拯救,说这是一种超前也好,是一种逃避也罢,至少追逐新世界使人的精神得到了真正的寄托和归属,我们又何必苦苦纠缠于人世设置的层层欲网,还是自己给自己束缚永远无法挣脱?因为这个世界真的很难找到灵魂的安顿,所以我们要选择自己应该站立的姿态来拒绝麻木。

在慨叹生活如此艰辛苦卓如此单调乏味如此肤浅无聊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而且是马不停蹄的奔波,直至磨损至完全消失?就是因为人活着啊,是多么无聊有多么有意义,人世间啊,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只要看透这个道理,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要那么窄,目光就不要那么短,得失就不要那么计较,不要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要为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像蚂蚁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遵循本心,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所以现在,你还认不认同一颗安静的心可以俘获任何世间的一切呢?孟实先生,这一定是你在信中一条贯穿的主线,你一定也希望我们还有后来的他们都拥有这样的一颗心,去从容面对生活,学习,事业,社会这些我们正在接触和即将来临的一切。

最后,但愿那些点点滴滴储存起来的丰富的安静,无论是书海里的安顿,审美时的宁谧,得失之间的取舍,动静之间的转换,创造力的生生不息,想象力的源源不断,世界的美好在丰富的安静之中会更好。

安静之中,别有洞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