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 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 2. 阴阳五行 五行特性: 木: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得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与性质得事物及现象 火:火曰炎上,就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得特性 土: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与收获得特性,就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得基础 金:金曰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得特性 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得特性。 相生相克: 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得概括。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3. 气血津液 气得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 气得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气: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脏腑、经络得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得液体及其正常得分泌物,津液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 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血得生理功能:具有营养与滋润全身得生理功能,此外,血就是神得主要物质。 4. 脏腑经络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得功能。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 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与呼吸之气得作用。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与向外布散得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与使呼吸道保持洁净得作用;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得输布、运行与排泄起着疏通调节得作用。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然后在心气与肺气得共同作用下讲富含氢气得血液输布到全身。主治节就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得作用。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相,其华在爪。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在窍为耳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与排泄尿液 三焦:功能上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主精神、意识、思维与感觉。女子胞:主月经与孕育胎儿。 5. 病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 六淫致病得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 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等,就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得病邪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病状相似。一气一病。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影响病情变化。 饮食劳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其她病因:痰饮,瘀血,外伤 6. 发病与病机
发病:正气不足发病,邪气与发病,环境与发病——外环境与发病,内环境与发病 病机: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实证与虚症,虚实错杂,虚实真假。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正虚邪恋,邪去正虚。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7. 四诊 望面色:病理面色变化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等病证。赤色通常主热证;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湿证等病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等;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 望舌苔:望舌苔蛀牙观察苔色与苔质两个方面得变化。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既可主寒证,又可主热证。苔质:有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几种,分别可判断病位,病性,预后等 8. 辩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辩证:(辨别病位内外与病势深浅得两个纲领)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寒热辩证:(辨别疾病性质得两个纲领)寒证就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得证候。热证就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得证候。 寒热证关系:寒证与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形成寒热转化证候,即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寒证,热证在一定病理阶段所出现得某些表现与其本质相反得情况,称为寒热真假。 虚实辩证:(辨别邪正盛衰得两个纲领)虚症,实证。 虚证与实证得临床表现:虚证表现就是多为久病,病程长,体质瘦弱,身倦神疲乏力,声低气短息微,隐隐作胀,疼痛绵绵,喜按,舌质娇嫩,舌苔薄少,脉象虚细无力。实证表现就是多为新病,病程短,体质多壮实,神情烦躁,声高气粗,胀满,疼痛剧烈,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实大有力。 阴阳辩证:(归类病证得纲领)阴证:里证,寒证,虚症。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 阴证与阳证得临床表现:阴证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暗,声低气微,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象细弱或沉迟无力。阳证神志烦躁,面色红赤,语声粗壮,呼吸急促,发热,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洪大有力。 寒证与热证得临床表现:寒证表现就是怕冷肢凉,冷痛喜温,面色白,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涕、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热证表现就是发热面红,口渴,烦躁不宁,痰涕黏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数等。 六经辨证:张仲景《伤寒论》,对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得证候进行分类归纳,以阴阳为纲,划分为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与三阳证(太阳,阳明,少阳),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与六经病证之间传变关系得一种辩证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外感温热病得辩证纲领,就是吧外感温热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得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得证候类型,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得病理变化与疾病传变规律得辩证方法。 9. 预防与治则 预防 未病先防:调摄精神,锻炼身体,注意起居,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早起诊治,遏止传变。 治则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 扶正与祛邪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因人 正治与反治具体内容: 10. 中药基本知识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得作用性质,中药得重要性能之一。确定依据:就是以中医八纲中得寒热辩证为基础,依据患者服药后,药物对机体寒热病证得影响以及所产生寒热作用反应加以认识得。凡就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得药物,称为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得药物得,称为温热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作用特点:辛味具有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特点。甘味具有部与缓特性,有补虚、与中缓急止痛、缓与药性与调与药味等作用。酸味具有敛、涩特性,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所以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得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得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苦味具有泄,燥得作用特点。咸味具有泄,燥特性,具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得作用。淡味具有渗,利特性,具有利水渗湿得作用。 归经: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得选择性作用,就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与作用范围得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得一种性能。确定依据:就是通过药物对病证得治疗效应加以认识与概括得。药物得作用趋向就是与疾病得病势趋向相对而言。影响因素:药物得作用趋向可随炮制、配伍而发生改变。临床意义:可利用药物得升降浮沉性能,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 七情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就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得配伍关系。相须:性能功效类似得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得药物配合,以一味药物为主,另一味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得疗效。相畏:一味药物得毒副效应能被另一味药物降低或消除。相杀: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得毒副效应。相恶:一味药物得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味药物削弱或消除。相反: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得毒副效应,或产生新得毒副作用。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中药炮制:根据临床用药目得,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与制剂得要求,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得方法。 中药炮制目得:增效,减毒,纠性,矫臭味,净药材 常用中药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热解表,平喘,利尿消肿 桂枝(孕妇慎用):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止呕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止痉 羌活:祛风散寒,祛风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解表,通鼻窍,止痛,温肺止咳 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疏肝行气 柴胡: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阳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 防风与羌活:相同点:二者均能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不同点:防风还可以祛风以止痉 柴胡与升麻:相同点:二者均能解表退热,升阳举陷。不同点:柴胡还可疏肝解郁,升麻还能清热解毒,透疹 麻黄功效与应用: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其发汗力强,故最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并常宇桂枝配伍。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其平喘作用良好,常配伍于风寒,痰浊,热邪等所致喘咳气急。又因发汗解表,故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利尿消肿:用于水肿。本品利尿以消肿,又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清肺养阴润燥。清胃热,生津止渴。滋养肾阴 栀子:清热泻火。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退虚热,清热解毒 龙胆:清热燥湿,清热泻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散结,滋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 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退虚热,清泄肺热,凉血 清热药分几类?主治哪些病证:清热药氛围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泻火药主治脏腑热证或温病气分证;清热燥湿药主治脏腑湿热病症;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诸证李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热证或温病营血分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泻下药-攻下药 大黄(孕妇慎用):泻下通便,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芒硝(孕妇慎用):软坚泻下,清热消肿 大黄与芒硝异同:相同点:泻下,清热。不同点:大黄泻下攻积,还能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芒硝软坚泻下,兼清热消肿 泻下药-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孕妇慎用):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牵牛子(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腿肿,泻下攻积,驱蛔虫 祛风湿散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