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长期以来,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一直是思考和研习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无法回避和拒斥的问题。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作为哲学基础的本体论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

要彻底究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正确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候,要从四点做起: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直面文本。

一、直面历史:“本体论”一词的语言考古学所谓直面历史即直面哲学的历史,是指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清楚本体论一词在哲学史上所指为何物,也就是对“什么是本体论”的回答。

我们都知道,本体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的ontology 一词译介过来的,其实ontology 一词从词根上看并不蕴有本体的意思,但当我们把这一词语翻译成本体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关于本体的学问。

诚然,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本体论的研讨范围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承认本体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

所以,从本体论的内涵着手是弄清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没有本体论以及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前提条件。

从语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英文中的ontology、法文中的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徐 钊(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4-0022-05ontologie,还是德文中的ontologie,都是由拉丁文中ontologia 一词发展而来的,而ontologia 又源自希腊文中表达“是”或“存在”的logos 和onta。

我们发现,在希腊文中,on 和onta 在语义上等同于英文里的being 和beings、拉丁文的ens、德文的sein。

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中,on 主要被翻译成“存在”、“有”和“是”。

但是汉语的这些译名都只译出了on (being)的部分意思。

王太庆认为:“他们的to be (Being)之类的词里头同时包含着我们的‘是’、‘有’、‘在’三个意思,他们认为这三个意思是一个意思,这三合一的意义就体现在being 这个范畴里。

”[1]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解“是论”概念的同时,一并看出“是论”与具体的“是”的区别。

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是”论是共同的“是”,具体的“是”是分有的“是”。

所以,“是”有比“存在”更广泛的意义。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论’是专门研究‘有’(‘是’)本身,以及‘有’(‘是’) 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2]122当然这不表明其他学科不研究“有”(“是”),它是说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有”(“是”)的某一部分。

也就是说“是”(“有”)指称的“什么”或“这个”是他们的研究问题。

沃尔夫对本体论的内涵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

”[3]179此外,有些学者从本体论与收稿日期:2010-03-05作者简介:徐钊(1966— ),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7月第4期Jul.2010No.4形而上学的关系上来理解本体论,如埃斯(R.Ames)和霍尔(D.Hall)认为:形而上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的本体论,它把事物最基本的特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发现是者之是(Being of Beings);第二部分是普遍的科学。

在这一部分里“是”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有它自己的指称,人们难以把握它,只是因为它太抽象了。

可见,人们对于本体论的界定,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共识。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共识:第一,它最普遍、最抽象;第二,包括一切是者,实际存在的、不存在的、观念性存在的都是最广泛的;第三,最高——它包括存在,比存在更广更高,因此没有比它更多更高的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从语词的发展来看,表达本体意思的ousia一词最初是从eimi(是)的阴性分词ousia发展而来的,并在中世纪被substance(本体、实体)这个词所代替。

其实,本体(ousia)和中性分词on一样,应该被译为being,亚里士多德把它改写为ousia,并给这一词语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不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东西,是“是”(存在)的中心,并且是“是”在所演绎的范畴体系中,成为其他范畴的主体。

亚里士多德把包括本体在内的“是”称为本质意义上的“是”,这种“是”表述的是“是”的和必然“是”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是”分为10类,即“本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活动,遭受”。

[2]152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分的原因是“任何臆见东西的偶性、种、特性,定义总要落在这些范畴之一里面;一切由这些范畴形成的命题,都是要么表示事物的本质,要么表示事物的性质、数量或其他各类型的谓词之一”[2]153。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看法,我们可以推出,尽管在存在的方式、程度上有差别,但是个别事物及其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等方式都是存在。

存在的方式、程度上的差别大致有两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独立的“是”,如第一本体,第二种情况是依赖的“是”。

这样,我们就在词源上厘清了本体论的含义,这也对我们研究和分析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打下了基础。

二、直面逻辑: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割舍的根基所谓直面逻辑,是指本体论在逻辑上对于马克思哲学而言是必要的还是多余的,也就是对“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的回答。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他们的理由是: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经典著作里没有提过“本体”、“实体”和“本体论”这样类似的术语,从未在终极原因、终极本质或真理的意义上探讨过世界的本原、始基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也未对世界做过现象世界与本体(本质)世界的划分,更没有一套像亚里士多德探讨“是的是”那样严密的形而上学逻辑演绎体系。

不可否认,上述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值得怀疑之处。

首先,因为马克思没有提过“本体”、“实体”及“本体论”这样的术语,就断然下结论说马克思哲学没有本体论,这种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不能只看有没有“本体”、“本体论”这样的字眼,关键要看马克思是否探讨、回答了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确实在本体论上进行了解构与否定,其主要是针对黑格尔、施米特、杜林等人的本体论及其所依赖的方法论基础和程序。

马克思指出,他们都是“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4]74。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纯粹或抽象的“存在”,也否认“数”、共相、思想中的非存在的对象有独立存在性,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抽象比这些对象更高的范畴,而是从“现实”、“感性”出发,进而回溯抽象为理论的逻辑。

也就是说马克思在方法上对此进行了颠覆与翻转。

其次,从元哲学上来说,任何哲学不可能没有本体论,如果要有差别也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哲学家从本身的理论体系出发侧重论述与自身研究主题紧密的思想,其思想本身已经留下了本体论的烙印。

且不说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即使是现在的许多哲学家也是这么做的。

人们普遍认为16到18世纪哲学才进入认识论时期,可是这仅仅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明晰而言的,不等于早期没有认识论思想。

(2)哲学家以预设某一本体论为前提,然后在这一框架内进行自己的理论探索。

无论哲学家对本体论问题怎样加以拒斥,其思想命运要么后来进入思想的禁区,无法自圆其说;要么改弦易张,从前门赶走,又从后门放进来。

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亚里士多德批判其老师柏拉图忽视感觉经验世界,似乎要重建一个以感觉经验为主的理论体系,但后来却又把无影无形的“形式”引了进来。

海德格尔一次次重申自己探讨的“存在”与“存在者”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与“存在者”,但在说到“存在”时又在“存在”上打叉。

海德格尔似乎要逃脱本体论,但最终还是以他的“存在”出现才能收场。

可见本体论有其他哲学分支无法代替的作用。

第三,有的人认为本体论问题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它既不可以被证明又不可以被证伪,并认为研究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经院哲学行为。

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体论的研究是一个科学问题,是哲学研究所不应该放过的科学问题。

本体论所研究的是世界的一般本质问题,而对于世界的一般本质的把握无疑是我们人类思维可以企及的。

人类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此思维方式是我们把握世界一般本质的一把钥匙。

世界的一般本质总是蕴含在个别的事物之中,把握了个别事物的本质也就可以把握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

对于一个具体物体来说,它肯定是有自己的本质的,但是正是在这个物体的本质中恰恰体现了世界的一般本质。

比如在唯物主义者眼里,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一座房子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根据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断定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是物质的。

所以,本体论(世界的一般本质)问题并不是一个伪问题,可以也必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三、直面分歧:“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及其批判所谓直面分歧,是指要面对各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异质性理解,指出不同观点的是非对错。

直面分歧和文章下一部分要探讨的直面文本都是要回答“马克思哲学本体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

传统阐释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但是由于在这种解释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物质和自然存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语境,在反思哲学的思潮中一直被学界诟病。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进程中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实现了“问题域的转换”,从研究自然和物质转向研究社会和实践,随之,在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时,“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的主张逐步兴起。

(一)“实践本体论”的理论悖结坚持实践本体论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区别以往哲学的根本特质在于马克思实现了问题域的转换,对与人无关的世界的研究是游离于马克思哲学之外的,马克思全部理论旨趣和致思路径都是“属人的世界”——人类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