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集团项目开发与策略
CO2的产生
人的活动 能源的消耗 交通工具的排放 电气设备的排放
……
建筑
景观
公共艺术
人流交通
现实操作的碳感应圈
设计层面的操作手法
城市公共空间 街道尺度
建筑断面设计
街道界面
立体景观
CO2的减少
植被的光合作用 风循环的带动
低碳技术的运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
未来城市 ——会呼吸的 City Eyes
碳中和循环系统,低碳生活实践
大景观的难度很大。绿地集团在挖掘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潜力的 同时,也在为提升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环境出谋划策。在城市综
合体项目中,我们采用高品质立体化景观设计策略,将水平维度的景观环境向空中延伸, 达到空间景观均好性,实现了视觉景观、自然生态和大众心理需求的完美融合。
“立体化”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场所,多视角,多层次的视觉景观形象 2.垂直绿化 3.绿化与活动空间的立体交叉
1、塔楼共享空间的拓展 2、地面活动空间的公共化 3、地下开放空间的延伸
塔楼共享空间的拓展
共享空间处于建筑的主体结构内部,主要包括大堂空间、休憩空间、中庭空间。这些共享空间的处理使塔楼空间穿插变换,可以让人们消除 “身在空中”的感受。
大堂空间一般布置在塔楼底层,是整个塔楼的“公共客厅”,是都市向高层建筑过渡的空间,它服务于整个高层建筑。 绿地中的高层建筑往往在垂直方向上叠加了多种功能,这就使高层建筑中的大堂空间需要设置于塔楼中间。空中大堂提供了二次门厅的概念, 为建筑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变化性,更符合建筑使用功能的合理要求。合肥海顿国际广场的塔楼集办公、酒店为一体,我们把酒店大堂设 置在17层,通过高速电梯抵达,两层高的共享空间配以休闲酒吧,餐厅及适当的商务配套设施,提供了舒适明亮的氛围。解决了底层办公和 酒店人流交叉的问题,空中大堂的设置使得酒店客源垂直分流。
景观环境的优化——绿化与活动空间的垂直交叉
传统景观设计的集中绿化一般通过“中央绿地”或尺度超大的“绿轴”等规划设计手法来体现。然而,城市公共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其景观空间 应该以提供人活动的硬质广场和街道为主,大面积的集中绿化布置并不适合。因此,我们采用绿化与人们活动空间交叉的布局方式,把绿化与 商业和商务活动相结合,形成具有主题性的各种场所,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健康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消费、休憩、娱乐、社交的需求。以上海 绿地卢湾滨江CBD综合开发项目为例,建筑的内部空间处理充分考虑到绿色植物对室内空间小气候的影响,植物结合内部空间的柱和玻璃边墙 等的有序布置,不仅提升了内部环境,而且也有利地改善了人们的心情。
在城市中心区,“商业综合体”表现为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标准。
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土地价值高,所以其单位面积城市土地所需服务的人口数量也大,人们对土地所产生的社会效 益的期望值也高。因此,城市中心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将具有更多的区域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拥有 一个成熟的稳定的商业生存环境,有条件支撑现代服务业项目中较大规模的商业——大量的城市办公和公寓建筑,可以为商 业带来稳定充足的消费客源;而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可供分配使用。所以,城市中心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发应该有 一个较高的开发强度标准。以香港为例。香港地少人多,城市土地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在香港1088平方公里土地上,迄今为 止已建设了近五十个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如著名的金钟太古广场,香港又一城,IFC中心等。香港通过高强度建设并辅之 以强度分区制度和控制体系来缓解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提升城市土地的能级。 绿地集团汲取国内外城市集约化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绿地实际开发策略,在全国一二线城市中心区,进行高度聚集,多功 能复合型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开发,努力达到城市功能最优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口辐射最大化的城市综合效应。 绿 地上海卢湾滨江CBD、南昌21城,贵阳联盛国际、牡丹江市景福新都会等都市奥项目是目前绿地开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中较
利用主导风向组织建 筑布局,利用太阳能 等可再生能源。
碳中和循环系统,低碳生活实践
碳中和循环系统,低碳生活实践
策略五:公共空间的再生——增加城市空间的灰度系数
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是城市中心区发展的普遍问题,公共空间的再 生是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发企业不可回避的责任。
绿地在公共空间再生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多业态复合的优势——混合的全时系统
单一的产品开发带来地块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办公和商业在夜晚留下缺乏人气的“死城”,而居住和娱乐却能成为夜晚的主角, 带来诸多的人气及消费——只有各种服务业和居住功能的共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块的能级,创造24小时活力之城
多业态复合的优势——混合的全时系统
多种业态的复合使得商业类、办公类及居住类三种客源往往相互重叠,比如酒店的客人会成为酒吧的消费者,而在高级写字楼工作的人们将成 为购物中心和大小餐馆的常客。这种客源的共享为租售创造了条件,绿地的经验在于:如果办公和居住已经在商业招商前入驻,那么在商业招 商时就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客源,完成招商相对容易,且能快速形成成熟的商业气氛;如果在办公和居住入驻前商业气氛已经形成,能给即 将入住的业主带来完善的商业配套,便利的生活和成熟的社区文化。
过对塔楼使用功能、结构体系和机电系统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出适 合不同业态的合理层高。我们通过对塔楼合理层高的控制,在满足规划 限高和使用舒适度的同时,能增加更多的层数,以充分利用地上竖向空 间资源。其次,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我们对业态进行合理归类,使地下 空间发挥尽量多的效应。
立体化交通体系
网状景观形成立体网状交通 下沉露天大街 ——使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使地铁与地块、地块与地块无缝链接 空中连廊 ——与下沉大街相结合,实现地块内的人车分流 ——使各建筑间的联系更紧密
8.6
5
3.6
10.2
—
1.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3
9.3
19.5
2.4
绿地卢湾滨江CBD 绿地景福新都会
绿地贵阳联盛国际 绿地南昌21城
策略二:多种业态的复合——混合全时的物业平衡系统
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是单一功能的产品,而是多种业态的复合形成的都市综 合体。一个相当规模的都市综合体一定会包含以下三种类型的业态:商业 类、办公类及居住类。绿地集团根据不同项目所在城市的级别、所处城市 的地理位置、人口密度金和人口结构情况,不同业态的配比作相应的合理 的调整。
绿地集团项目 开发与策略
绿地的策略
策略一:土地能级的提升——合理的开发强度标准
在当前超常规的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 突出。面对土地资源短缺与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如何在城 市增长中以最少的土地利用容纳最多的城市人口,提高城市 资源的开发效益,提升土地的能级,引导城市合理地向集约 化的用地模式发展,是绿地集约化实践的的主要课题。
土地作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正随着不断增长的房产开发在逐渐减少。 珍惜每一片土地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国策。房产开发应该充 分挖掘有限土地的潜能,提升土地的能级,充分利用竖向空间资源是对
于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的重要策略。近几年来,绿 地集团在调整和优化现代服务业产品结构的同时,致力于 立体化土地资源利用的实践。首先,对地上空间的利用,我们通
碳中和运动循环系统
05:00~07:00 (晨练)
应对策略
营造适宜清晨锻炼的 绿化景观空间。
09:00~17:00 (工作时)
07:00~09:00 (早高峰)
应对策略
道路断面设计,以丰 富的绿化层次中和交 通排放影响。
应对策略
空中花园,屋顶绿地 营造生态自然办公环 境。
17:00~00:00 应对策略 (夜休闲)
表3.2
项目 南昌21城 海顿国际广场 银都路MAXMALL 合肥绿地蓝海
城市型公寓 √
南昌21城
√ √ √ √ √
√
银都路MAXMALL
√ √ √ √
绿地联盛国际
√ √ √ √
√
√
√
√ 表3.2
√
√
√
√
√
√
√
√
√
√
√
√
√
√
√
√
服务式酒店 √ √ √ √
公寓式酒店 √
策略三:竖向空间资源的利用——复合立体交通网络
分时停车
高强度的功能复合开发,对停车空间的要求是相当大的。 分时停车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即使按照目前的规划和规范要求来设计地下车 库空间,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合理的充分使用停车空间,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优化 停车横式,以及被证明是有效的手段。
绿地商业综合体的商业业态:
项目
集群商业
饕界 精品专卖店
为典型的例子。这些开发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高强度(容积率在3.5-4.5.)和多业态(包括办公,酒店,大卖场,百货,餐
饮,零售商业等)。具体见表1.1。
都市奥在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强度标准
项目名称
项目区位 占地面积(万平米) 总建筑面积(万平米) 地上面积(万平米) 地下面积(万平米)
地下室层数 容积率
主要业态及配比 零售商业(万平米) 餐饮娱乐(万平米) 主力店商业(万平米) 酒店(万平米) 办公(万平米)
景观环境的优化——多场所,多视角,多层次的视觉景观形象
现代服务业产品的特点是人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商业展示性强,视觉和人流可达性好。多场所,多视角,多层次的视觉景观形象能提 供给人们更多的交往空间、活动场所和体验中心。例如,在绿地南昌21城项目中采用的退台式 “商业峡谷”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梯田式商业街通过层层叠叠的平台,丰富的商业界面、建筑形体的扭动和穿插营造出许多富有动感的建筑空间,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购 物者消费体验。
空中休憩空间为商务人士就近提供洽谈休息场所,也是目前高级商务楼品质的体现。我们在海顿国际广场的项目中,在办公楼各层均设计休 憩观景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休息交往空间,从而提升了整个写字楼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