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关于成立伺服驱动器生产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武汉关于成立伺服驱动器生产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武汉关于成立伺服驱动器生产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报告摘要说明伺服系统是使系统终端执行结构根据控制指令实现包括位移、转速和力矩等维度动作的设备总称。

由控制层面的控制器、驱动层面的伺服驱动和执行层面的伺服电机,辅之编码器组成。

它决定了自动化机械的精度、控制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

xxx有限责任公司由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200.0万元,占公司股份59%;B公司出资840.0万元,占公司股份41%。

xxx有限责任公司以伺服驱动器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有限责任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总投资2963.0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503.13万元,占总投资的84.48%;流动资金459.94万元,占总投资的15.52%。

根据规划,xxx有限责任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3151.00万元,总成本费用2514.20万元,税金及附加50.77万元,利润总额636.80万元,利税总额775.40万元,税后净利润477.60万元,纳税总额297.80万元,投资利润率21.49%,投资利税率26.17%,投资回报率16.12%,全部投资回收期7.70年,提供就业职位64个。

按功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

大型系统一般指功率大于5KW,用于驱动重型机械设备的驱动系统。

小型系统指功率小于1KW的系统,主要用于中低端OEM市场。

中型系统功率介于大小型之间,主要用于机床、电梯、起重等领域。

目前大中型系统基本被国外厂家占据,我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第一章总论一、拟筹建公司基本信息(一)公司名称xxx有限责任公司(待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二)注册资金公司注册资金:2040.0万元人民币。

(三)股权结构xxx有限责任公司由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200.0万元,占公司股份59%;B公司出资840.0万元,占公司股份41%。

(四)法人代表史xx(五)注册地址某工业示范区(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2万亿元。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武汉正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六)主要经营范围以伺服驱动器行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产业。

(七)公司简介xxx有限责任公司由A公司与B公司共同投资组建。

本公司奉行“客户至上,质量保障”的服务宗旨,树立“一切为客户着想” 的经营理念,以高效、优质、优惠的专业精神服务于新老客户。

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有限责任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说明根据规划,依托某工业示范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伺服驱动器为核心的产业示范项目。

伺服驱动器(servodrives)又称为“伺服控制器”、“伺服放大器”,是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一种控制器,其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作用于普通交流马达,属于伺服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

一般是通过位置、速度和力矩三种方式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目前是传动技术的高端产品。

近年来,国产品牌市占率在快速提升,但日系品牌仍牢牢占据国内伺服市场近半壁江山。

同大多数高精密度的产品一样,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市场占有率达77%。

第二章公司组建背景分析一、伺服驱动器项目背景分析伺服系统是使系统终端执行结构根据控制指令实现包括位移、转速和力矩等维度动作的设备总称。

由控制层面的控制器、驱动层面的伺服驱动和执行层面的伺服电机,辅之编码器组成。

它决定了自动化机械的精度、控制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是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核心。

伺服系统目前有两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照系统功率大小和末端执行机构种类分类。

按照功率大小目前可以分为小型伺服、中型伺服和大型伺服系统。

小型伺服通常指功率小于1KW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纺织包装设备等小型机械;中型伺服功率范围在1-7.5KW,多应用于铣床、注塑机等领域;大型伺服系统功率大于7.5KW,主要用于驱动重型机械设备。

按照目前伺服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小型伺服应用快速提升,占比达到45%,主要原因是近年来3C行业快速上涨;中型伺服由于近年来机床行业等传动设备制造业低迷的影响,市场规模在37%左右;大型伺服系统占比相对稳定,在18%左右。

我国伺服系统产品市场相对国外发展较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的发展萌芽期,具体来讲最早在70年代,伺服系统首先被应用于国防科技、军工等高端制造行业,随后在80年代,伺服系统开始在一些高端民用制造中得到尝试;第二阶段是2005年以后的初步增长期,随着制造强国等战略的提出,我国制造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伺服系统在我国高端制造业中得到大范围应用,同时国产伺服品牌开始诞生,产品性能初步得到市场认可,但外资品牌伺服系统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2010年前后进入进口替代期,国产伺服系统性价比逐步提高,在机床、机械等领域进入加速进口替代阶段。

目前我国伺服市场仍处于成长阶段,增长空间较大,且已成为全球伺服增速最快的市场。

我国伺服产品真正普及应用时间仅有13年,尚处于成长阶段,且伴随伺服系统逐渐成为工业自动化最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之一,在机床工具、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和包装机械等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近几年工业机器人、电子制造设备等产业的迅速扩张,伺服系统在新兴产业的应用规模增长迅速,整体市场规模增长空间较大。

2016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4亿元,如果加上系统集成环节整体市场规模已经接近750亿元,2010-2016年我国伺服市场(伺服驱动+电机)CAGR达到20%。

相比之下,2016年全球伺服驱动+电机市场规模在650亿元左右,2014-2016年年均复合增速仅为5.6%。

中国已经占到全球伺服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并成为全球伺服系统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下游行业对高精密设备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伺服系统应用行业范围在扩大,重心在转移。

我们通过对比2011和2015年两年伺服系统下游应用行业市场规模占比可以看出2011年伺服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行业集中在机床、纺织机械和包装机械三类,合计占到伺服市场总规模的56%。

到2015年伺服行业在医疗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前三大应用行业分别为机床、工业机器人和电子设备制造,合计占总规模比重的44.2%。

经过4年发展,伺服系统的下游应用领域在不断开拓,应用行业重心也从纺织包装等传统领域转移至电子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体现了伴随产业升级和制造业改革,社会需求和政策利好方向的变化。

二、伺服驱动器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按功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

大型系统一般指功率大于5KW,用于驱动重型机械设备的驱动系统。

小型系统指功率小于1KW的系统,主要用于中低端OEM市场。

中型系统功率介于大小型之间,主要用于机床、电梯、起重等领域。

目前大中型系统基本被国外厂家占据,我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我国伺服驱动电机市场基本由外资掌握,其中日本松下、三菱、安川、三洋、富士等性价比高、更符合国内客户需求,市占率超过50%。

欧美品牌罗克韦尔、丹纳赫、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也占据了较大份额。

国产占比仅10%,包括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埃斯顿、汇川技术等。

中国制造2025力度空前,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是工控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是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的第一要务。

其中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作为重点突破领域,突出强调要加快突破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

根据《中国制造2025》纲要,2015年11月,工信部通过数控机床专项“十三五”计划,旨在覆盖《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的急迫需求,提高我国机床行业整体数控化率。

2016年4月,工信部又发布《机器人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具体指出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要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关键零部件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的市场占有率要达到50%以上。

各省市也陆续颁布指导政策,并提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十三五”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支撑增长、促进就业、扩大创新、增加税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粗放,管理方式、管理理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应用不够广泛,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缺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新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