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解池原理及其应用说课 说课程序: 说教材 → 说学情 → 说教法 → 说学法 → 教学程序 → 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选修)第三册第四单元《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中的第一节内容。该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研究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以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学习好该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铜的精炼、电镀、氯碱工业等内容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教学三维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原理的实验探究,能正确叙述电解、电解池的概念,知道电解池的构成条件,以及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 ②通过实验探究出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学习活动并能比较正确地表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②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而电解原理是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电解原理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学习铜的精炼、电镀等后续知识,所以电解原理的学习为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电解原理时,学生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再之由于以前学习过原电池知识,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容易将原电池和电解池混淆,从而电解原理也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给定的单一溶液或混合溶液电解,如何分析其电解的本质,以及电解产物的判断,学生必须要清楚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所以离子放电顺序的得出就成为该节课的另一教学难点了。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电化学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平台。通过高一、高二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现象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实验探究意识。再之、学生进入高三学习,对化学学习热情高,学习自觉性较强,但是,学生的学习水平仍参差不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本人尝试采用诱思探究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实验探究法为主、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同时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合作交流、相互讨论等教法综合应用。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建构知识。真正做到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指导学生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课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再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理性-感性—理性)。 五、说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用具准备 电解槽、碳棒(2支)、铜片、锌片、学生直流电源、导线、氯化铜溶液、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钠溶液等,多媒体课件准备。 将全班分成10个小组。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实施过程 环节一 实验引入、温故而知新
[实验设计]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你能否设计一个原电池?若能,请组成一个原电池装置并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学生]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能组成多个原电池。(仅举一例)上台展示并书写电极反应。 [教师]点评学生设计的情况、并与学生一起简单回忆原电池的原理与构成条件。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电化学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形成对比。 环节二 原理探究、体验过程 [投影]问题探讨:若将你组装的原电池中的两个电极都改为碳棒,同时外加一个直流电源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请你预测一下可能的实验现象。
相互讨论 合作交流 原理探究过程体验
内化认知知识建构 实验引入 温故而知新 深层挖掘启发思维 预设悬念课外探究 [学生] 相互交流,讨论并说出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产生认知方面的需求。 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下列四个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学生探究活动] (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CuCl2溶液中,浸入一会儿取出,观察碳棒表面上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用导线连接两根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碳棒表面上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将两根碳棒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后,分别插入两个盛有CuCl2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4)将两根碳棒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负极相连接后,插入盛有CuCl2溶液的同一烧杯中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相互讨论产生此现象的可能原因。 [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点评实验进行的情况,挑选较好的一组上台展示、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评出优秀实验小组。 设计意图:通过分解实验层层深入,让学生对电解池的原理获得感性认识。 环节三 相互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根据前面的实验探究过程以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设计如下的五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通电前,CuCl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做何运动? (2)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3)电源接通后,电路中的电子流向如何?当阴、阳离子移向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4)你能写出两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5)想一想,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组内展开交流、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教师解答学生的困惑,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作点评,师生共同评出优秀小组。链接电解原理动画,通过动画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性认识。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支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氯化铜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获得对电解原理的理性认识。 环节四 内化认知、知识建构 [学生]根据前面对探究实验的本质分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建构电解的概念、电解池的概念、电解的本质、电解池的构成条件等有关知识。 [学生]完成阴、阳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阳极:2Cl--2e-=Cl2↑ (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l2= Cu+Cl2↑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环节五 深层挖掘、开阔思维 [问题探论1 ] 在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有OH-、Cl-,为什么首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在阳极上放电的是Cl-而不是OH-?离子的放电顺序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可能是由离子浓度大小不同而决定,因为溶液中OH-、H+是由水电离出来的,离子浓度很小。 [问题探论2]其它条件不变,若将CuCl2溶液换成NaCl溶液进行实验,你能预测可能的实验现象吗? [学生]阳极上应该有氯气生成,溶液中由于Na+浓度较大,阴极上应有金属钠析出。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认真完成以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将CuCl2溶液换成NaCl溶液进行电解实验,观察现象并检验产物。 (2)往上述NaCl电解溶液的阳极周围滴加NaBr溶液,观察现象。 (3)往上述混合溶液的阳极附近再滴加NaI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自己的预测存在冲突,产生困惑,并开始思考,讨论可能原因。 [教师]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最后共同得出离子的放电先后主要由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决定,从而归纳出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领悟中建构新知识。 环节六 预设悬念、课外探究 [问题探讨]以上得出的放电顺序都是以石墨为电极,若改用其它的电极材料(如铜或锌),电解CuCl2溶液实验现象会相同吗?实验室为大家准备了仪器和药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到实验室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说明。 设计意图:设定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课外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阳极材料的不同对电解产物的影响,为后面学习铜的精炼以及电镀做好知识铺垫。 六、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实验探究形式带动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设一系列问题支架,不断地打破学生的原有认知平衡,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中螺旋上升,不断地内化认知,最终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离子的放电顺序书本上并未提出,但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该知识,老师应该讲,但如何讲,能否设计更好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值得思考。其次,当活泼金属做阳极时电解产物的判断,是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还是设计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附板书设计 一、电解原理 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反应:2Cl--2e-=Cl2 ↑ (氧化反应)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反应:Cu2++2e-=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