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
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
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
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
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
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
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
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
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
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
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3、西周墓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族葬制度还很牢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的风俗是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制的延续;但是西周奴隶社会只是利用了这种血缘关系的外壳为其统治服务,而变成了宗法等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棺椁、乐器、车马器以及鼎、簋等礼器的数量使用有严格限制(列鼎制度)。
附:西周墓葬可以划分为两大区域: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主要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
PPT:墓形分为竖穴土圹(坑)墓(中字、甲字、亚字、无墓道)、土墩墓、土洞墓(平行式、直线式、垂直式);无封土(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墓上有享堂;族墓制度(公墓、邦墓);棺椁制度;列鼎制度;附葬车马制度;人殉和人牲制度。
4、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的目标和途径目标: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提出商代前期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确定商代后期(武丁到帝辛)比较准确的年代;确定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即武王到厉王)比较准确的年代。
途径: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现代测年技术等多学科协作。
5、概括东周城址的主要特点①设防城市普遍出现,成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②国无大小几乎都有城垣;③;列国都城多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宫城与郭城的布局有多种形式;④城址范围较广,长度和宽度一般在3公里左右,面积多达10平方公里;⑤为获取水源都城均傍水而建或处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⑥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侧有排水设施;⑦宫城内宫殿建筑多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附近又常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郭城中分布有民居和作坊遗址,有的还将诸侯贵族墓地圈入。
(附:东周重要城址:洛阳东周王城;齐临淄故城;郑韩故城;赵邯郸城;曲阜鲁国故城;魏都安邑;燕下都;楚纪南城;侯马晋新田城;侯马盟誓遗址;秦都雍城。
)6、简述考古学中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于四川境内。
蜀族的活动范围以成都为中心,巴族的活动范围在四川盆地东部。
大约从商代开始巴、蜀进入青铜时代。
巴、蜀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纹饰深受殷商作风影响,反应了巴、蜀与殷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巴、蜀青铜器从开始就有自己的特色,其器形、冶炼技术、纹样风格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
这一时期正式发掘的遗址和墓葬较少,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
PPT:古蜀族主要活动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蜀族历史悠久,商代时已蜀族已有十分发达的青铜文化,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称,周武王伐纣时,蜀人曾协助作战,到公元前316年被秦所灭。
巴文化是古巴族的文化,最早可能发源于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以后活动在四川盆地东部及陕南、鄂西北一带。
西周以后建立巴国,战国时与蜀同时被秦所灭。
巴文化有一些与蜀文化相似的因素,但也有一些不同于蜀文化的特征,如铜兵器中常见圆刃钺、弓耳矛;铜容器常见甑、釜、鍪(móu)等;乐器中使用錞于等。
7、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学术意义⑴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文化与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
⑵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它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使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
8、夏商周时期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青铜文化?㈠辛店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辛店村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
青铜器有锥、矛、匕、凿等,还发现有冶铜遗迹。
陶器中彩陶数量较多,陶器种类有双耳罐、四耳罐、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纹样主要有S形纹、三角折线纹及动物形象的鹿纹、狗纹等。
居址发现有半地穴式长方形房址。
㈡寺洼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
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
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
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
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
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
“马鞍式”口形的双耳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没有发现带彩的陶器。
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
㈢卡约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
年代约当公元前900~前600年。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
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
工具多石器,有斧、刀、锤等,但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
陶器是手制的,典型器物为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和瓮等。
聚落发现得很少。
多见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土洞墓,随葬陶器、石器、骨器及铜器等。
卡约文化的陶器中既存在“马鞍式”口型双耳素面罐,也存在属于辛店文化的所谓“唐汪氏”陶器,可见其文化内涵是很复杂的。
㈣沙井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分布范围仅限于河西走廊的民勤、天祝和永昌等地。
典型陶器有单耳桶装杯、单耳圜底罐、双耳平底罐和双耳圜底罐等。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与铜器等。
铜器器形有刀、三棱镞、扣、铃等。
9、试述商周竖穴土坑墓的分类及特征。
所谓竖穴土圹墓,其基本构造是自地面下掘一竖穴土圹作为墓室,内置棺椁及随葬品等,然后用土填实。
夏商周时期的竖穴土圹墓有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死者,其墓葬的规模的大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墓道的设置方面,有着较严格的规定。
依墓的平面形状,可细分为“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无墓道等几种形式。
⑴亚字形:即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室的四边各有一条斜坡状墓道,平面略呈“亚”字形,故称。
目前,这种形制的墓主要发现在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商王陵区,是商王墓的形制。
西周和东周的王墓至今尚未发现,故有关周王墓的形制仍不清楚。
但从秦、汉皇帝陵均为“亚”字形墓推测,周天子墓也应是“亚”字形。
可知“亚”字形墓为夏商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形制。
“亚”字形墓结构可分为墓道、墓室、椁室三部分。
⑵中字形:即方形或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室相对的两侧各有一条斜坡状墓道,平面略呈“中”字形,故称。
这种形制的墓,最早见于商代后期,西周、东周时期均有发现。
可能是天子配偶、大贵族、诸侯国国君及方国首领之墓。
⑶甲字形:即在方形或长方形墓室的一侧有一条斜坡状墓道,平面略呈“甲”字形,故称。
这种形制的墓出现在商代后期,流行于整个商周时期。
墓主人可能是天子之姬妾、小国国君和其夫人、高级贵族墓。
⑷无墓道墓A:大型无墓道墓:多作长方形(或曰“目”字形墓),无墓道而形制较大。
有棺椁和丰厚的随葬品,其身份地位也较高。
这类墓可能是王及诸侯的子弟、姬妾或一般贵族墓。
B:小型无墓道墓:多为长方形,无墓道而形制较小。
一般长2米、宽仅1米左右,有棺或无棺;随葬品多为陶器,也有少数随葬有铜兵器等。
这类墓应是一般平民或士兵之墓。
10试述商、周文化的分期及特征。
A:商代始于公元前1600年,终于公元前1046年,前后延续近600年。
关于商文化的分期,一般认为,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商前期大体相当于《史记·殷本记》记载的从成汤代夏到盘庚迁殷的所谓“先王”时代(前160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