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客运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的规划、实践与趋势
客运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的规划、实践与趋势
形成“主站+辅站+补充+旅游集散 ” 四个层次上海市公路客运枢纽结构。
第一层次:公路客运主枢纽站,设置
“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个 方向的规模化客运站;
第二层次:市郊区县辅助客运枢纽站
,主要服务市郊对外长途客运,邻近对外 公路通道,原则上“一区(县)一站” ,减少往返中心城区的重复出行; 第三层次为一般站,整理中心城小型 客站、高速站,与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枢 纽设置少量通过型一般站,应对假日客流
1.枢纽的作用 2、枢纽布局 3、.枢纽综合体
1、城市客运枢纽作用
枢纽型城市的建设和形成与集聚型
城市发展密切相连。客运枢纽的建 成与运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
竞争与合作,使区域或城市和周边
地区以及更远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 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其自身以及整 个区域共同的发展。有枢纽型的城 市人口增长率比没有设立枢纽的城 市平均高15-20%;各类业态类型的 增长率也明显高15%-30%。
Qiongzhou Bridge
上海在国家铁路网总的作用
1.“5+5+10(Link)”Network 2.1.7(Operation)/12(Plan) 3.C/P Separate 4.80% Population
South-Asia-Expree Railway
公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案——客运枢纽布局
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地标。
.(1)、枢纽综合体设计理念
6)、适度合理的利用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规划应体现“以人 为本”理念,便利人的活动,创 造良好地下活动空间,足地区 交通、商业、环境、人防、消防 安全防灾等多方面的要求。 作为主要的人流集散点, 规划应体现地下、地面、地上的 有机统一,各相关设施应形成良 好衔接。
,在此开发的商务办公设施会有更高的承租率, 居住区也会有更高的价值空 间。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1) 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土地的经济性会产生作 用。按照商业、居住、制造业等经济回
报率由高到低的次序 对开发内容进行选
择,围绕轨道交通站点,会形成类似城 市总体用地类型布局特征的圈层式布局
互补充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在交通
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节奏加 快的同时,需要一个城市的精神引领、 一个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模式,将 生活资源、交通资源融入其中,因此 基于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综合体产生 了。
.(1)、枢纽综合体设计理念
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
区域的市场开发的模式,将 其它如商业、办公等多元化 功能引入,最终形成一个融 交通集散、商业办公、宾馆 等各种业态功能于一体,突 出交通为主的多功能建筑综 合体。
。
公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案——货运枢纽布局
形成“综合枢纽+专业货运基地+区 域性货运站” 三个层次公路货运枢纽结构
站场类型
。
序号 1
站场名称 西北综合货运枢纽 南方综合货运枢纽 浦东机场货运基地 芦潮港货运基地 松江货运基地 外高桥货运基地 宝山货运站 安亭货运站 崇明货运站 金山货运站 浦东货运站 合计
在满足站点综合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将 城市交通功能和商业、公共服务功能紧 密结合,将枢纽上盖与其周边物业实施 一体化规划、建设、开发;优化配置资 源、强化规模,提高土地开 发利用的集 约化程度。通过水平和垂直的公共交通 区使不同的城市功能 分区紧密结合,综 合设计公共开放空间、公共绿地, 创造 功能布局合理、人车分流的城市综合开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1) 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在上述出行目的结构中,娱乐、购物的目的 占14%-16%,回家、上班占 的比例最大,分别为 32%-38% 、24%--28% 。从宏观层面看,对于枢纽及周 边地块来讲,上述出行目的对应了多种类型的开发内容,包括:商务办公、学
校、商业、居住、 其他就业设施等。高效的交通使该地区具有极高的可达性
.(1)、枢纽综合体设计理念
1)、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
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情况,进行土地集约化的功能细分:
(1)商业 餐饮、娱乐、百货、超市 (2)文化 文化中心、电影院、小剧场 (3)休闲 亲水空间、绿地、体育设施、广场
(4)办公
商务、办公、研发、总部 (5)居住 单身公寓、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小户型公租房
2、城市客运枢纽布局
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交通设施对 内为辅组成的枢纽
轨道交通车站为主体、其它交通 方式为辅组成的枢纽 轨道交通与机动车换乘为主形成 的交通换乘枢纽 单一地面公交换乘枢纽
A类 B类
枢纽类型
C类
D类
抓住机遇,寻求战略发展空间 ——某城市交通规划框架示例
通过轨道交通系统 融入区域发展 构建互通运行的都 市区轨道网 城市组团间交通 通道 物流园区间货运 通道 支持内河集装箱 运输的水运通道
发体。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枢纽综合体的规模
论证,既要考虑到上位 规划和周边功能的需求 需求,同时要考虑兼顾 到开发强度研究,以求
申江路 规划基地
达到城市功能和交通功
能的相对平衡
.(3)、枢纽地下空间的适度开发
• 以枢纽为核心,例如以轨道交通 为主体的功能分区(包括站台、 站厅的布置);是其他功能布局 的依据。各种功能按照人流疏 散 的流线与特点,围绕交通疏散核 心遂行布置,并应对各种流线进 行有利疏导,合理组合。 • 形成地下公共集散广场、商业设 施、公共停车等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 “地铁+物业”开发模式( MPD)
枢纽和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物 业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 建设,发挥地铁吸引物业人流 ,物业催生地铁客流 的综合优 势,达到轨道交遁提升物业晶 质、物业收益反哺轨道建设的 目的。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 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SID)
天 桥
天桥至地 铁
2F
1F
地下通道 至地铁
-1F
.(1)、枢纽综合体设计理念
5)、塑造区域范围的标志 注重客运站硬件设施高标准 起点的同时,应用现代城市设计、 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 设计,提升整个枢纽中心的品质, 使枢纽成为一个功能完善、设施 一流、环境一流的人性化场所, 成为区域内的一个集多元化功能
17
土地资源 配置中突 出控制
城市客运枢纽布局
A类
形成虹桥综合 交通枢纽、浦东国际 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铁路上海站枢纽、上 海南站枢纽和浦东铁 路客站等5个一体化
市内外综合交通枢纽
。
城市客运枢纽布局
B类
形成B类枢纽88个。其
中,以三线及三线以上轨道
交通换乘站为主体的大型B1 类枢纽15个;其他以轨道交
专业货运基地
道路货物运输交易管理信息中心
改扩建
上海港航与铁路建设
(1) 继续加快港区建设 Port Construction 洋山深水港区二期:新建洋山深水 港区29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910万标准 箱; 建设外高桥港区第六期、第七期工 程,建成罗泾港区二期工程。
罗泾港区 外高桥港区
(2) 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
方式,而绿地、公共空间、非盈利的公
共设施的配置需要通过 政府、规划部门 的力量予以综合协调和引导。
.(2)、枢纽综合体开发模式
2) 客运枢纽综合开发模式。
• 交通引导开发模式(TOD) 预见性地把城市发展方向和交通干线建 设结合起来,依托大容量、快速交通系 统, 发展组团式新城新市镇:在站点 周边步行范围内实施高密度、 高质量 开发,形成集聚效应,合理布局城市空 间,形成疏密有度的人居环境;并提高 交通系统的可这性和通勤率。
桃浦 安亭 黄渡 北郊
杨行
外高桥 何家湾
松江
闵行 四团 海湾 漕泾 祝桥 芦潮港
铁路客运枢纽
(1) 主要客站 形成以上海站、虹桥站、上海南 站以及浦东站为主要客运站的布局。
安亭
上海西
上海 虹桥 上海南
(2) 辅助客站 形成以上海西站、安亭站、松江
站为辅助客运站的布局。
松江
上海 东
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
载力分析评估的各种功能的组合和规模
.(1)、枢纽综合体设计理念
4)、提供多元化、零换乘、 畅达的交通服务。
通过地下层、地面层、天桥层 的有机规划,将客运站的地下或 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 同时又与地铁站、停车场、公交 及大巴换乘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 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 善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 的交通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 打破了传统单一层面的概念,最 终实现“零换乘”的设计目标。
通道为骨
城市流通骨架 结构
将交通枢纽作为城市发 展增长极的支撑 区分枢纽功能,衔接城乡 一体化交通及区域交通
枢 纽 为 核
建设 过程 中突 出整 合
城市中心与交通枢纽整合
设施功能与土地开发整合 内外交通系统整合 不同层次网络间整合
整合与控制并举
基本交通网络用地控制 单体项目系统衔接控制 突出阶段特点的推进计划控制
1、城市客运枢纽作用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是建立合理 完善的公共客运系统、道路运行系 统、交通衔接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 目标、使城市交通走向公交优先和 多方式整体协调发展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上海建设网络化、功 能性和枢纽型立体化交通系统的必 然要求。综合交通枢纽是实现各种 交通方式高效转换,是城市交通走 向公交优先和多式整体协调发展的 最佳方式。是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 的最佳途径。
D类
形成D类枢纽15个,其中,外 环内8个,外环外7个。
根据公共交通发展导向和公
交线网规划,该类较单纯的枢纽今 后将以梳理调整、逐步减少为主。
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
3.枢纽综合体
枢纽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