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谣渐远梦里诸暨

童谣渐远梦里诸暨

童谣渐远梦里诸暨
童谣渐远梦里诸暨
文/馨予
依稀远行,是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

那时年少轻狂,以为梦在远方。

如今而立之年,方知思乡之苦。

求学多年,或许满腹经纶,却写不下一篇像样的关于“故乡”的
文字。

故乡诸暨,梦,在童谣里沉睡。

那天籁般的童谣,是关于美,
关于记忆的,是会钻进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

羊角辫,花布包,跳舞裙……
那是桃李芬芳的季节,田埂路上的繁花似锦,把春意熏得浓浓的,粉红、雪白、嫩绿,以及翻耕起来的黝黑的田土;耕牛、农人、蓑衣,以及结伴上学堂的孩童,瞬间定格为山水油墨画。

那蛙鸣,那春雨敲
打屋瓦的春夜,还有那漏进屋里的泥土芬芳……
那时的春,真是美得醉了。

我总清晰地记着,那些个清晨,走去学堂的路上,总是会遇见苏
醒的蚯蚓,我总会高声叫起,腾地跳开,没想却跳到了另外一条那里,于是便有了一路的叫喊,高亢而激动。

不远处的农人总是笑着望向我们,喜悦而知足。

是的,春天,是一个苏醒的季节。

故乡的春,便成了像我这样早
年离家的孩子心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

白年糕,砸麻糍,蒸馒头……
诸暨年糕,那是出了名的,用五花肉片、大蒜爆炒,那香味,那
滋味,无与伦比。

冬至的麻糍,用火铳架两根筷子一烤,蘸上白糖,
红糖,火热绵糯,甜到心头。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清洗笼屉,那是要蒸馒头的——马剑馒头,带馅的,没馅的,滋味都是其他地方
吃不到的。

一般一蒸便是3到5屉,用粗柴火、大土灶台,烘烘地蒸上25分钟。

冬日的房子顿时便暖了起来。

等蒸完,一一再地上铺开笼屉,那满屋的蒸汽里便都是馒头发酵后独特的香味了。

那味道,便成了过年的味道。

这种味道,总是会在梦里把你生生地叫醒,于是,我们都想家了。

大台门,福墙在,太婆笑……
我们住的台门房,前两年政府整修了,白墙黑瓦,异常精神。

新农村新气象,不但是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一个地方寻找回以前的记忆。

那些记忆,或者会像一种情感、一种信仰一样,支撑起那个地方的人们的精神依托。

我们不是仿古,而是重建精神信仰。

我看到照片那一刻,热泪盈眶。

我的老家在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的映衬下,生机勃勃,犹如一帧油画,安静而美丽。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梳着羊角辫、穿着碎花裙、背着小布包,叫喊着上学堂的日子。

记忆很远,有时却仅仅仅仅一步之遥。

心存感恩,善待万物,哪里都是春天。

台门大门口,那一面有着古制檐角造型的福墙,青砖依旧,为使墙体保留时间的记忆,整修时只对斑驳的“福”字实行了稍许修复。

那面福墙一是对大门的遮挡,是古时风水之用的;二也是台门里人们对福气的向往;三这种建筑格局也是中国传统台门建筑风格之一种。

出生官宦世家的太婆,在抗战逃难至此后的岁月里,总是喜欢默默地仰看这面福墙。

那时不懂,以为这墙上有故事。

如今大家闺秀的太婆已经逝去多年,想起那时情景,忽然觉得懂太婆了——那或许仅仅一种不动声色的对过往的缅怀吧!几经沧桑的福墙还在,太婆又恍若坐在那青石板凳上轻轻地笑了。

故乡的美,来自青山绿水的滋养,来自香糯甜美的年味,更来自那对于过去的敬畏与小心翼翼的呵护。

人文、地理、民俗,对它们自始至终的尊重与敬畏,才铸就了大美诸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