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前言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这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陕西水资源紧缺,洪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信息化建设在水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纵观我省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标志,拉开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加快建设的序幕,着重解决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联网等问题。
一、铜川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塬山丘交错,境内分布有渭河一级支流石川河和洛河两大水系。
受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性和近来极端天气影响,区域内暴雨洪水频发,严重的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为有效降低和减少洪灾损失,我市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防汛超短波防汛通信网、漆水河流域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连接与省防总的可视会商系统、大气云图监控系统、水库河道视频监控预警系统等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汛指挥系统平台。
1、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建成了铜川市漆水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成市防汛办中心站1个,区县防汛办工作站4个;建设基于B/S模式的市防汛办、市象局信息共享平台一个,共享气象平台雨量站信息,提高了雨水情测报的时效性和预见性。
1.2视频会商系统
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视频会商系统,通过这套视频会议系统,国家防总会议画面直接传送到乡镇,国家及省防总有关领导可直接安排部署当前的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1.3 大气云图监控系统
建成了大气云图监控系统,通过防汛专网共享省气象局天气卫星数据,实时掌握天气变化动态和趋势,有力的提升了防汛研判的准确性。
1.4 水库河道视频监控预警系统
建成15个水库及10个河道视频监控固定站点,覆盖了全市所有重点水库和河道;配备移动单兵指挥平台5个,可将抗洪现场画面和声音可靠的传送到指挥部。
系统可实时监控各点位的水位动态,可实现对监控点进行喊话报警,并可安装于移动通信设备,整套系统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融为,实现了一体化的防汛指挥综合平台。
2、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通信传输系统建设
我市基本建设完成了省、市、区县三级纵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互通互联,可以在计算机局域网完成工作信息的处理、业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并为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查询等基础应用服务功能。
建立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保证、其他部门专网作补充的防汛通信保障系统。
二、铜川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已有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弱;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运行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稳定的投资渠道,要完整地实施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1、专业人才紧缺
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对工程的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进行推进。
人才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对人才方面进行培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相关技术落后
信息资源不足,应用系统开发滞后。
信息采集在空间、时间和类型上还有很大差距,并且采集技术不一,可靠性、精度等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水利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刚刚起步,在工程险情、旱情、灾情等信息自动采集方面还是空白。
应用系统标准不统一,开发相对滞后,软件实用性不强,数据不全,应用分散,系统互联互通困难。
3、信息共享问题
数据中心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困难。
信息化建设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才能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我市数据库数量少,类型单一,划分不合理,存贮分散,还没有整合国土、住建、水文等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困难。
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我市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逐步建设完成覆盖我市2大水系重点地区、辐射全市重点乡镇、村组基本合理的信息采集系统;建成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组的四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扩充信息种类,增加信息量,构建防汛抗旱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气象、国土、水利、公安、住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进行山洪灾害非工程二期项目实施力度。
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并以铜川市抗旱规划为基础,积极开展旱情监测系统建设。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信息资源共享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过程。
现阶段我市只实现了与气象信息的共享,在应对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水利、国土、住建、公安等部门还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综合利用。
3、规范建设标准。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水利行业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尽快完善。
我们在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信息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将逐步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同时将加大管理力度,逐步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完成信息化规划、设计、审批、验收等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应用管理制度。
4、提高信息安全等级。
鉴于互联网接入的不确定安全性、敏感性和重要性等相关安全问题,在今后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将提高网络建设标准,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可靠性保证网络中设备、电路均安全可靠,对关键设备、电路进行冗余备份,并采用先进的容错技术和故障处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
5、加强水利人才的建设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T 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水利专业知识。
要根据现有技术人员特点,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细化,分门别
类进行专门培训,尽快了解、掌握、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和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人才的引进,要做到不拘一格。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人才匮乏、技术落后、投入不够、组织与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等等。
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 官文.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
[2]. 卞跃宏;张绍喜.论水利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3]. 王锡东.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今日科苑.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