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改革形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不管是早些年的“3+2”模式、“3+大综合”、还是“3+X+1”模式,概莫能外。

由此观之,如今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也不例外。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教学的终级目标,也是指导我们教学改革的灯塔!这也是历史课标的精髓要求。

从2005年开始,江苏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崭新的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到如今,已过去了快七年,整整三份高考试题,笔者有幸作为新高考的体验者,走过了年七的风风雨雨,体会了改革的阵痛与欢欣。

面对这种崭新的高考模式,灵活的科目等级要求,颇有微词的录取方式,连同稳中求变的高考试题……可谓值得我们广大高中教师回味和总结的地方太多了。

下面首先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特点谈起。

一、新试题的特点近几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较,体现出以下八个主要特点:1.果断摒弃了问答题,增加了材料题这是近些年历史试题最明显的变化。

问答题曾经作为往年高考试题的三大题型之一,颇受命题者重视,常常成为压轴之作。

但近几年随着材料题的兴起,加上问答题因其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逐年降低2008年终于在新课程改革的锣鼓声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高考卷中去掉了传统的问答题后,把材料题增加为5道,分值变为60分,占据试卷总分的一半,体现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方向。

这种变化无疑加强了对考生史料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也就是加强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问答题的消失,材料题的增加,实质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素质,挖掘学科育人功能。

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由高“知识型”向高“能力型”的人才目标迈进。

2.增加选做题,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做题的权利第25题要求考生,从A、B、C、D四题中选做两题,多做不给分。

这是与新课程一贯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权,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由过去的老师“要我学”变成学生的“我要学”。

学生选择性做题的自主权的增加,反映新课程的又一新理念: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承认个性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历史课程设置是为了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历史学是由从古到今的很多知识点构成的系统的知识网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理论概念是历史学科内容的组成要素,也是历史科素养的源泉。

近些年历史试题没有放松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客观题中一共有20道题,其中有15道题左右是考查基本知识,如考查郡县制、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等;主观题中用基本知识解答的试题部分分值也有18——20分,足见高考命题者对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重视。

试题的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在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者脚踏实地,一步一趋,力求平稳,稳步前进的态度。

这也符合教育教学循序渐进、先知识后能力的基本规律。

4.新高考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在这方面新高考命题者作了大胆的尝试,在客观题中每年有8——10题,在主观题中也有部分试题,两项合计共70分左右,超过了试卷总分的一半还多,涉及的内容如近代史的晚清婚姻自由、思想开放程度,人头猴身的达尔文,材料题中的启蒙运动的政治经济作用、华盛顿拒绝称王……可以说这种渗透思想教育,对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和价值观推崇的题目比比皆是,命题人有意无意间契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之中的最高层次,也是最终目标: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命题人显然进行了精心布置,大胆尝试。

有时用对比法如拿破仑称帝与华盛顿拒绝称王,说明个人品质足以影响历史进程;有时用分析法如近代中国不用男医接生反映中国思想开放但还不够彻底;有时用例证法如孝文帝废太子以示改革的决心。

这种题可谓多种多样,挖掘了历史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功能,在这方面2008年高考试题可谓达到极高水平,堪称经典之作。

这启迪我们,历史学首先是“人文”之学,多关注人,净化人,提升人的精神和素养是历史科的责任。

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要带头挖掘这种宝藏,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薄力,时刻不忘教书更要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的成长。

5.重视学生学习历史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这种题目在客观题中常常有5、6题,在主观题中的分值有20分之多。

客观题如唐太宗发挥宰相议政权、洋布盛行原因、农民孙志刚归社等。

这种题目更多的是材料题,是对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总结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考查,如2010年第24 题关于启蒙运动的材料题,第三问“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答案是——论从史出。

这些题目非常明显,都是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的。

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非常提倡的,但又是比较困难的,近几年高考试题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通过此种类型的试题设计,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和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6.新材料、新情景试题大量出现在客观题中有13——15题,加上主观题,整个试卷中这种题目占了88%,几近九成。

这种题目可以通过课本以外的史料或与现实相关的材料创设历史的情景,较好的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理解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题目的大量涌现,体现了历史学科命题的发展方向和命题技巧的成熟,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

同时,新材料、新情景题的大量出现,有效的提高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大程度上防止了师生的猜题,对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大有裨益。

7.命题的考查向社会史、科技文化史领域拓展社会史、科技文化史占4——5题,客观题有4道左右,如2008年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近代西方的自然科技、近代中国的交通工具、近现代西方的艺术;另有材料题1道,考查中国戏剧发展的内容,分值达22分。

2009年试题中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江苏历史“教学要求”是对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所作的“本土化”适应性处理,它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它构建了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并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讲究简约和张力辨证结合的方向性蓝本。

这本书的作者立足国家课程标准,针对江苏“教学要求”着力盘活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剔除了远离课标的知识点,统整了教材的交叉知识点,优化了教材的相异知识点,通过精细化的拿捏,结构化的重组,一次性的将教材的“有效”知识点“剥离”和“外显”出来,让学生一看接能明白要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通过本手册的细化教学目标、整合多版本的教材内容来引领教学,减少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的随意性,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具有共同价值的视野,比较开阔的基本规程。

当然,每位教师在使用本手册时,还要根据自己学校和班级的情况灵活操作,有的放矢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笔者在使用本手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左右贯通,纵横联系,具体做法有这样两步:1.构建超越教材的历史体系,就是改变中外历史分开编写的体例,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中去,浑然一体。

这种编排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两者不可分割,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理顺教材的专题,使得历史线索清晰,轮廓分明,构建出适应现实,活泼新鲜的历史知识结构系列。

2.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纵横联系,使内容横看成片,纵看成链,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历史教学追求的应是学生对历史的构建和认识,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其积极主动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这一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扎实系统的知识也水到渠成的被学生掌握了。

这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把知识传授课转化成素质培养课了。

惟有如此,方可改变学生对历史科的一些旧认识,并将其置于提高素质教育必修科的高度予以重视。

㈡立足课堂,注重探究高效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以生动活泼、绚烂多彩的学生的需求为突破口,就能找到教育教学的正确方法。

新课程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体验,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

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创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举一个例子,历史课堂也可以是这样的……据报道,在美国有这样一节历史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

黑人学生们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

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抗,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

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游行示威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②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教师设置的历史情景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探讨历史,这怎不令人感动!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和老师是那样的自然、平等和纯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设置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优良个性。

当前的历史教学方式正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民主。

这种开放民主是全方位的,既有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宽,又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还包括课堂内外结合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历史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历史教师要警钟长鸣,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开创“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下历史教学方式的崭新局面。

㈢落实课标三维目标要求,尤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来加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