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事迹是扶工作的助力军,也为国家脱贫工程开了好头,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材料,以供大家参考!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材料我贫穷,我不甘心贫穷,养牛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我曾经贫穷,我看不惯贫穷,我要让乡亲一道脱贫致富。
这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位养殖妇女笔记本扉页上的心路印记。
她,就是xx省xx县xx乡xx村农民xx。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她从一头奶牛养到xxx多头肉牛、xxx只肉羊;从一人起步发展到xxx户社员,年出栏肉牛xxx头、肉羊xxx多只;从一名农家妇女成为xx县首届“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xx市“基层科普”先进个人、科普优秀“乡土人才”。
一、艰苦创业,巾帼不让须眉xx学过裁缝,摆过地摊,做过店员。
20xx年秋天在xx摘棉花,中午歇工时看到一位妇女挤牛奶,周围住户排队打鲜奶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她,激发了她的养殖梦。
农家出生的xx,自幼练就了一身不怕吃苦的精神,20xx年开始了艰辛的奶牛养殖之路。
三年间,钱没多赚,苦却没有少吃。
20xx年受“三鹿奶粉事件”影响,牛奶市场严重下滑,她又下定决心从县农行贷款十万元养殖育肥牛。
15头黄牛犊育肥后1万元的收入成为她创业掘到的“第一桶金”,更加坚定了她发展养殖业的决心和信心。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xx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全膜玉米,优质丰富的玉米秸秆非常适合肉牛养殖。
她瞄准机遇,一门心思搞起了肉牛养殖。
20xx年,她申请20万元贷款扩建养殖场,新建500立方米青贮窖,引进了30头架子牛,开始养殖业的转型发展,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饲养和经营方式,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养殖发展。
当年,她养殖的30头育肥牛给她带来3万元收入。
到20xx年,她的养殖场肉牛正常存栏达100多头。
规模上去了,可是存栏的都是生长缓慢的地方老品种,生产效益低下。
于是,她毅然淘汰了老品种肉牛,从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引进了80头长速快、产肉率高的西门塔尔母牛,开始了西门塔尔品种牛的繁育养殖。
20xx年,xx带头组建xx县xx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购销协议,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现在,合作社社员肉牛存栏900多头,肉羊存栏4000多只,年出栏肉牛1200多头、出栏肉羊8000多只,年销售额将近1400万元。
合作社积极为会员及周边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提供肉牛、肉羊繁殖购销服务,提供“四统一分”服务,即统一提供技术、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销售和分户饲养模式,使得养殖成本明显降低,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村党支部书记说,根据村委会统计,会员与非会员相比,户均年收入增加两万元以上。
二、饮水思源,致富不忘社会吃水不忘挖井人。
xx心里明白,正因为有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才有她养殖业发展的今天。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说“带领乡亲们通过养殖脱贫致富,就是自己对党和政府的回报。
”一盏明灯,照亮一片。
一面旗帜,带动一片。
xx为人热情大方,直爽守信,积极把自己所掌握的致富技能主动传授给周边群众,对前来学习的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博得一致好评。
粗略计算,近五年,她先后接待xx、安定、陇西、甘谷、会宁和静宁等县区2000多名农民朋友考察观摩,提供850头良种肉牛、1200只良种肉羊。
目前,在她的带动帮助下,有350多人已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
首次带动起来的大户xx村王河社的李彦斌从开始的没养牛到现在养牛20几头、羊100多只,每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xx深信,一个人思想健康、诚实守信了,就会得到很多的社会人脉,人气旺了不愁有发展不好的事情。
她说,爱心与奉献,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空洞的口号。
20xx年元旦,她选送一头肥牛、两只肥羊的新鲜肉品,到工作一线慰问了县公安局民警。
时任公安局政委陈辉军说,他从警30多年来,从来没见过和公安局案件没有打过交道的老百姓会来慰问他们。
20xx年元旦,在县妇联的组织和带领下,她去慰问过困难家庭病危中的儿童,慰问过聋哑学校的学生。
不忘初心,曾经她是一个穷人,如今发展起来心系穷人,帮扶穷人。
每当村里人孩子上学困难,看病困难,只要贫困户一张口借钱她都不会推辞,哪怕手上的资金是银行贷来的款。
就如村里的杨芳勤、杨永忠,他们的孩子过去几年上学很困难,每年总是会借钱帮助他们,现在子女都毕业有工作了,走上了真正的脱贫之路。
三、笑对荣誉,发展不忘乡亲回顾个人奋斗的经历,回顾合作社发展的历程,xx说“尽管很辛苦,但很充实、很快乐!大家都叫我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近年来,xx多次受到市县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先后获得了xx市“基层科普”先进个人、全县“青年能手”“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十多个荣誉。
她的xx合作社20xx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xx年又被xx县委、县政府评选为“xx县十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xx年被xx县推荐为xx市“十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候选名单。
在荣誉面前,她经常对身边党员和群众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牢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立业的根基,我要用自己学到的一切帮助群众,使他们也一样富起来,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和支持。
”xx和她的合作社积极参与开展“双联”活动和“精准扶贫”活动。
她给贫困户投放怀犊良种母牛,让农户能在短期内做到品种改良,立见效益,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无偿进行技术培训。
对贫困户的玉米和玉米秸秆在高于市场价的基础上订单收购,优先收购,每年给种植贫困户一个定心丸。
荣誉属于过去,发展成就未来。
问及xx未来的发展思路时,她说“我的养殖场规模还不够大,我们的合作社实力还不够强,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xx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明确,蓝图已经绘就。
继续完善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把一些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延伸发展多种产业。
大量引进优良品种母牛,通过“投母还犊”模式,改良地方肉牛品种。
打造休闲牧业农庄,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服务,使游客亲身感受牧业景观、了解文化、学习牧业知识、参与牧业生产活动。
建立一座乡村e 站,打造科普平台,为社员农户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等综合服务体。
生活,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创业,也并非要轰轰烈烈的壮举,才算成功。
相信xx和她的合作社,一定会实现金色梦想,走出美丽人生!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材料**,42岁,中共党员,**市**县****乡**村人,现任**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坚守大山11年,从一名返乡创业人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引领带动当地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150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让绿色蔬菜成为高山乡镇的支柱产业。
“我只是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8月27日,记者在**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蜿蜒跋涉,终于驱车来到了深藏在大山里的**公司“菜蓝子”基地。
所行之处,记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
“看,那些地里全是蔬菜,有萝卜、甘蓝(又名包包菜)、白菜等。
”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蔬菜成熟后,都将送到**的公司里,集中粗加工后再运向外地销售。
汽车在蔬菜园子里咆哮着奔跑了近二十分钟后,到达了**农业开发公司。
刚下车,记者便看到该公司门前的坝子里,十多个妇女背着背篓,围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子讨论着什么。
“那就是我们此行要见的人**。
”工作人员说。
“账单子拿过来我看看,你家里今年不错哦,两个月收入4000多。
”**数着人民币,微笑着跟对面的妇女交流着。
“这还不得感谢你,没得林老板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菜早就进猪圈了。
”旁边的妇女跟着附和起来,随即就是一阵爽朗的大笑。
我们并没打扰这和谐的一幕,十多分种后,挨个数完钱,这些妇女们满带着微笑和收获离开,**才注意到我们的到来。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听扶贫办的人说你们要来采访,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其实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只是一个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
”**说,刚刚那些妇女,都是周边零散的村民,自家种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背篓一背篓背过来卖的,只要能变现的农副产品,**一律收下。
“今年卖了多少钱了”记者拦住一位快要离开的大妈问道。
“上半年菜卖了几千块,今天来接的账是前几次送来的甜玉米,一共才4000多块,这才好点儿收入,不值得一说嘛。
”这位大妈笑着说她叫靳白太,家里种了几亩地的甜玉米,收获后按**公司安排的时间送过来,现场结算,不用操心卖不掉坏在地里,这些年,跟着**公司“有样学样”地种菜,一年下来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早就走出了贫困的境况。
送走这一波农户,我们跟随**到办他的办公室商量接下来的采访事情。
还没来得及开口,一个穿着夹克,筒靴上沾满泥土的农家汉子走进**的办公室。
“你怎么今天才来,你不怕钱跑了啊。
”**打趣的招呼着来人。
“在你这儿怕什么,这两天娃儿要去上大学了,在家里给准备些东西,来晚了点儿。
”最后了解到,这个男人叫杨宗波,40多岁,**乡**村的贫困户,因为家里有两个学生,这些年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可以说入不敷出。
但自从傍上**这颗“大树”后,家境变化说成“一日千里”不为过,以前孩子上学都是四处筹钱,现在不仅还完了久债,还小有余款。
“以前确实很难,没什么能变成钱,日子过得很苦。
但谁也不想被人天天说是贫困人口,照这两年的收入看,今年脱贫完全不是问题,这完全得感谢林总,他就是我们的‘靠山’。
”杨宗波接过**递过来的一万多块钱,那憨厚又幸福的笑容,感染着一屋子的人。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并能坚持到底的人”1993年,**高中毕业后,便远赴河南砖厂打工。
但他对笨重的体力活儿没有兴趣,辗转来到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做经纪人,他敏锐发现其中商机无限,便将经纪人活动流程记录了下来,准备将来回乡创业。
2002年,**联系到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的一位老板,一边负责生鲜配送,一边学习观察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累积了经验。
2003年,**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50万承包土地300多亩,利用**乡1200至1800米的海拔优势,发展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
“根据在寿光和广州学回来的经验,一开始就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协作发展。
”**回忆说,那时候规模还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顺利,农户赚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时候他便想着扩大规模发展,于2005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
“成立公司的这一年,由于不懂种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仅收获期的一个月就亏损了80万元,这一棒差点将我打趴下。
”**谈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还好当年打工时结识的广东老板听说后,派出3名技术人员驻地指导了近两个月,救我于危难之时,在下一个收获期的两个月时间里,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