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普通型)目的和要求分析化学课是化学类、生物类以及医学、地质、环境类等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化学专业的基础,也是其它一切与化学有关的专业的基础。
定量分析化学课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定量分析化学课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了解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减免办法,误差的表征及有效数字的意义与应用;3.了解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等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定量分析在有机、药物、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其它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对本大纲制定的说明本大纲适用于非化学类专业(包括生物系、医学部、城环地质等专业)学生,是在199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的。
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分析化学》的授课学时由原来的54学时减到30学时,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重点放在阐明经典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仪器分析部分仅保留分子吸光光度法及荧光、磷光分析法,仍使学生有完整的“量”的概念,基本了解分析化学的全貌。
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前沿课题,以拓宽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路、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由于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内容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界限,相关内容作了融合,相应于分析化学的内容总授课学时为3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内容学时内容学时绪论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法2286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荧光、磷光分析法等40.51.56 基本内容一、绪论(2学时)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定量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滴定分析法概述: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结果计算。
二、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2学时)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测量精密度的表征:极差、平均偏差、标准差(s)和相对标准偏差(CV);异常值的检验(Q检验法);减小分析误差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消除系统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定义;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数据运算规则。
三、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8学时)1.酸碱平衡Brösted酸碱理论及酸碱共轭关系;酸碱反应平衡常数:K a、K b、K w和K t;活度与浓度;热力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酸碱物质在水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一元酸碱和多元酸碱各型体的摩尔分数及分布图;优势区域图;酸碱溶液pH的计算: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方法(物料平衡,电荷平衡,质子条件),一元弱酸(碱)溶液;两性物质及弱酸弱碱混合溶液;多元酸(碱)溶液;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溶液;强酸(碱)溶液;混合酸(碱)溶液;酸碱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及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及配制;常用标准缓冲溶液。
2. 酸碱滴定法酸碱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区间及滴定指数;影响指示剂变色区间的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混合酸碱指示剂。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一元弱酸(碱)滴定可能性的判据;一元强酸(碱)和弱酸(碱)混合溶液分别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多元酸(碱)逐级滴定的可能性的判据及各类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
终点误差:代数法计算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弱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误差公式的应用。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C02在酸碱滴定中的影响;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四、络合滴定法(6学时)概述:无机络合剂与有机络合剂;EDTA的性质及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络合平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络合物各种型体的分布;主反应和副反应;络合反应的副反应系数(αM、αY和αMY);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络合滴定原理:络合滴定的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终点误差公式及其应用;单一金属离子的络合滴定:滴定的可能性;滴定的适宜pH范围及缓冲剂的作用;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滴定:分别滴定的可能性及酸度控制;使用掩蔽剂进行选择性滴定;其他滴定剂的应用;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概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条件电位及决定条件电位的因素(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生成沉淀的影响);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溴酸钾法;铈量法。
六、沉淀滴定法(0.5学时)常用沉淀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Mohr法;Volhard法,Fajans法。
七、重量分析法(1.5学时)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沉淀重量分析法的步骤;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和称量形的要求;溶解度和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类型;沉淀的形成过程;Von Weimarn公式及应用;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共沉淀;后沉淀;沉淀沾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沉淀条件的选择;沉淀的过滤、洗涤;称量形的获得。
八、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和荧光、磷光分析法(6学时)概述: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光的基本性质;分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产生及特征。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的加和性;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目视比色法;吸光光度法和分光光度计;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重要的显色剂;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工作曲线法;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法;络合物组成的确定;有机试剂的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其它方面应用简介*: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导数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光谱的产生及特征;分子光致发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应用于定量分析的依据及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分光光度计与磷光测定仪器;荧光和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1.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克安、赵凤林编著,《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杜,19972.张锡瑜等编著,《分析化学原理》,科学出版杜,19913.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仪器分析教学组编,《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武汉大学等五校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Analytical Chemistry, WILEY-VCH Verlag GmbH, 19987.Douglasa A. Skoog, Donald M. West, F. James Holler, Stanley R. Crouch, Analytical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7th Edition, Saunders College ,20008.A.Ringbom,“Complex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Interscience, 19639.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彭祟慧,《酸碱平衡的处理》,北京大学出版杜,198211.彭祟慧、张锡瑜,《络合滴定原理》,北京大学出版杜,198112.常文保、李克安,《简明分析化学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总学时数:54 学分数:2必做实验个数:11(验证性实验)+2(综合性实验)适用专业:化学执笔者:温欣荣编写日期:2005年一、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是依据«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系教学与教改的实际制定的。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专业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
其教学基本要求是: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较系统地学习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化学分析方法;树立“量”的概念,运用误差理论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找出实验中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为定量分析实验,包括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其中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安排11 个(从下列17个实验内容中挑选11个实验,33学时),综合实验安排2个(18学时);实验操作考试3学时。
二、课程考核方式与办法、评分标准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1.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实验的技能技巧,实验态度以及安全、卫生等。
2.考核方式可采用口试、笔试、实验操作考试。
3.实验成绩评定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想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其中实验操作考试占20%,笔试占20%)。
每学期如果有三次(含三次)以上无故不上实验课,则该学生不能参加实验考核,该学生实验课总成绩记为不合格,必须重修。
三、实验教材或指导书选用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华中师范大学等三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编.分析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华中师范大学等三校编.分析化学.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4.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浙江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编. 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天津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 分析化学实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四、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分析化学Analytic Chemistry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