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范文大全峨眉山山头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山尾位于眉山市洪雅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四川峨眉山导游词范文,快来看看吧!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范文1洗象池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高山区,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
"象池夜月"即是这里的著名景色。
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
洗象池周边环境清幽,清代康熙年间这里由一座小庵扩建成为一座寺庙,庙中有一个水池,传说中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洗澡的地方。
这里还是徒步登山左线与右线的汇合点,寺庙能够为游客提供客房,但条件一般。
寺庙内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等建筑,在弥勒殿内还有冯玉祥将军赠送的楠木椅,椅背上题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
这里也是峨眉山中观赏月亮的一个好地方。
此外,寺庙周围经常有一些当地的野生猴子,最好不要去招惹它们。
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范文2洗象池原名初喜亭,意为游人到此,以为快到顶了,心里欢喜。
而洗象池的得名则源于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的故事。
洗象池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
“象池夜月”为峨眉山十景之一,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宛若置身云霄,令人气爽神怡。
由于此地是游人必经之地,1982年国家投资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成为山中大寺之一。
这一带常有猴群出没,并向游人伸手要食。
洗象池属高寒地带,雨雪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铅皮盖房,其中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
由于此地是游人必经之地,1982年国家投资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成为山中大寺之一。
这一带常有猴群出没,并向游人伸手要食。
洗象池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特产:竹叶青茶叶、峨眉山灵猴、雪蘑芋、竹笋等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范文3成都的风景名胜可谓甚多,而谈起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不由得想起它的邻居峨眉市,峨眉市有一处举世瞩目的风景名胜峨眉山,并有其峨眉天下秀的称号。
趁着暑假,我们来到了峨眉山,用尽全身力气、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登上了金顶。
那天晚上,我们坐着驶往成都的列车安全到达终点站后,转了几次车,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峨眉山脚下。
看到报国寺的大牌匾,我心中异常激动、兴奋!此时天空中下起了绵绵细雨。
这雨真及时啊,冲走了浑身的汗味、也冲走了往日的疲惫;这雨又像迎客雨,下落到森林中、嘀嘀嗒嗒凑向了迎客交响曲,仿佛说着:欢迎,欢迎!欢迎重庆来的朋友! 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哼着悠扬的小曲,一路上说说笑笑,十分快活。
在雷音寺买了门票,进了大门,我们便正式的进入了峨眉山景区。
一路上看着峨眉山秀丽的景色,无不叹她的秀美。
平涛突起的断石山,怪石嶙峋,像平静的海面中涌起一处不和谐的波涛;群山屹立、连绵起伏,仿佛诉说着:一山更比一高。
一座座高低不平的险山都穿着一件件绿袍子,把自己打扮得甚是好看。
漫步在森林中,小溪潺潺的流着、蛙声与鸟声一直伴随着我们;参天大树为我们遮阳挡雨、小树苗向我们摇头打招呼。
森林中一片安详一路的高兴使我们不知不觉就快到半山腰了。
可眼前一长串的石阶伸向远方,躲在树林中,不知有多远现在进也不是退也不行。
刚走了一段石阶,妈妈和同伴们就累得直不起腰了,我们小孩也累得汗如黄豆般不停的落下,一点也不吝惜。
接下来,走完一段石阶就得休息很长时间,再也没有心情看风景了;就这样慢慢挪移着,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找了家农家乐,蒙头就睡,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
雨哗哗啦啦下得正酣,来势之凶猛,仿佛老天爷让雨珠全都倾巢而出,想阻止人们进山的步伐。
这倾盆大雨再也没有绵绵细雨带给人的清爽,它更多的使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行进目标的艰难与困苦。
为了能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金顶,一睹佛像的风采,我们早早的就准备就绪了:穿上了拖鞋、披上了雨衣、打上了雨伞。
不管前方雨再大、风再强,我们也信心十足,一定能到达金顶。
一走出农家乐,到处都积满了雨水。
水漫进拖鞋里,冻得脚都麻木了。
为了不让裤子打湿,我们都高高得挽起了裤腿,与穿着防寒服的上身很不谐调。
一路上风大、雨又大,大的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双手使劲的支撑着雨伞不被风吹翻,可风好像在暴雨的鼓励下,越勇,把吹翻人们的雨伞当作一种游戏,而且很迷恋这项游戏。
一路上的煎熬让我们无心赏景,带着疲惫的身体缓缓行进到了雷洞坪,准备坐缆车直上金顶,本以为接下来就轻松多了,可往往事与愿违,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呢。
坐着超大容量的缆车,我们向金顶出发了。
当缆车行驶到半空中时,四周全是白茫茫的的雾气,感觉自己好像腾云驾雾遨游在天空中一样。
当缆车到站时,因风力太大,乘着101个人的缆车都被大风刮得动摇了,可想而知真正到金顶时风一定比现在大。
好冷、好饿呀!我不停搓着手,不敢跺脚。
风更大了,一不小心雨伞就会被吹翻,只有尽量的低着头,顺着风向用伞,可这风太顽皮了,时吹时停,东南西北没有固定方向,搞得我们措手不及。
顶着强风、暴雨,我们终于来到了金顶佛像脚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台阶上的六只全身镀银的大象。
它们摆着同样的姿势,恭敬的低着头,好像正在迎接重要的客人。
抬起头,只见金佛若隐若现,薄雾遮住了金佛的上面部分,使佛像显得十分神秘。
走进了看,四只恭敬的大象上是一座大佛像,大佛像一只脚盘坐着,另一只脚踏在一只大象的背上。
手拿一块金如意安静的坐在莲花宝座上。
这尊佛像颈上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头像。
往上又有四个头像,而最顶上还有两个头像。
它们神态各异,端祥地凝视着下方,好像注视着繁盛的中国,看到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看到了上海世博会上各国的高科技风采,也盼望着台湾的早日回归。
又好像正在聆听世界的声音、中国的声音、人类的心声;这尊大佛像全身镀金,没有一点瑕疵,它安详的端坐着,既有帝王的高贵,却不失仁慈。
听爸爸介绍说,这是十方普贤金佛,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我围绕着佛像走了三圈,祈求着平安。
突然一阵强风袭来,把我连着雨伞吹出来好几米。
也把我从与神灵的感应中唤了出来。
在强风的护送下,在经文声的陪伴下,我们离开了金佛、离开了金顶、离开了峨眉山。
当然我们的行程也结束了。
金顶之行让我永远难忘,我记住了金佛,更记住了:有毅力就能登上金顶!最新峨眉山导游词范文4四川"天府之国",人们总是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自古,巴山蜀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
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数不胜数。
那么这一次呢?将带大家去领略一下一次别样的旅行。
我们将由成都出发前往峨眉山,途中游览乐山。
距离呢?大约在160公里左右,行车时间要用三个小时。
那为什么要反此次旅行称为别样的旅行呢?因为,此次游览路线可以把它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体验一种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
乐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乐山大佛,"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体验一下它的辉宏气势,并且可以让大家置身其间,临时抱一抱佛脚。
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
而且,在由成都出发至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
在夹并分道,一边前往乐山大佛,一边前往峨眉山。
一路之上,大家可听可看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啦!并能领略到川西南地区所特有的田园和"竹笼"风光。
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农业发达,"水旱从人,不知饥瑾"(那一个是四川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但是四川自古交通难为。
这虽然是它的缺点,却也成为四川少有破坏,保留下众多的民俗,特有的风情。
连抗战期间蒋介石先生也将自已的行政官邸搬到四川重庆)。
而且,从成都不能超过乐山、峨眉的途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川西坝子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民居方式被称做"竹笼"式的建筑。
在沃野千里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房屋总是座落于葱绿的竹林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好了!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峨眉和乐山啦!先讲一讲乐山。
乐山!古称嘉州。
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
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
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那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第一大佛是雕凿的我们众多佛像中的那一位呢?它是一尊弥勒坐佛像。
在1989年,一位来自广东顺德的老先生在游历乐山大佛时,拍摄了一组照片,无意中发现乌山、龟城山、凌云山联接在一起时就好像是一尊佛像仰卧。
乌尤山、形如其头,且五观、口、鼻、眼可以清晰可见。
凌云山状如其身,龟城山状如其脚,游客观后,无不谓之其神似。
还将其同三峡神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像相比较。
一时之间引来无数的游客纷纷前来一睹睡佛的尊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而这离堆呢?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为睡佛的头顶。
但无匚不成书的是,乐山碱化是人工与大自然在无意中的一种巧合吧!也可能不愿意如此,乐山碱化开凿的位置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是无意这中的一种匚合,还是古人在开凿时的一种刻意安排。
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乐山大佛是当今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象。
依凌云山而建,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31年)完工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九十年的时间。
大佛造型伟岸高大,通高米,头上发髻1021个,而且大佛各部位比例适度,巨细和谐,而这一切的却完成于1000多年以前。
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使我们不得不为之佩服称之为奇迹。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
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
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
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
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
"易暴浪为安流".于是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动工凿佛。
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就在巨佛左面约30米处将一座崖墓改造成"海师洞".海通修大佛的业绩载于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大佛修建完工,为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叙述了海通开凿大佛的缘由,及章仇兼琼继修,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得以峻工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大佛建成以后,曾有一覆盖大佛全身的楼阁,名大佛阁,宁时称"天宁阁",后毁于兵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