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7月考试《中医护理学基础》考查课试题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阴阳这对纲领是用来辨别()A. 病位的深浅B. 邪正的盛衰C. 疾病的类别D. 疾病的性质正确答案:C2. 口渴而不多饮,兼见身热不扬,属()A. 阴虚B. 湿热C. 痰饮D. 瘀血正确答案:B3. 下列经脉中分支最多的是()A. 胃经B. 三焦经C. 胆经D. 膀胱经正确答案:A4.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的药味是()A. 咸味B. 辛味C. 苦味D. 涩味正确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致病特点()A. 善行而数变B. 耗气伤津C. 易袭阳位D. 为百病之长正确答案:B6.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A. 气B. 血C. 津D. 液正确答案:C7. 针刺头顶和项背部腧穴最宜选择()A. 侧俯卧位B. 仰卧位C. 仰靠坐位D. 俯伏坐位E.正确答案:D8. 主治肺、胸、喉病的经脉是()A. 大肠经B. 胃经C. 小肠经D. 肺经正确答案:D9. 刮痧的常用介质有()A. 粉剂B. 膏剂C. 丸剂D. 水剂正确答案:D10. 麻黄汤与三拗汤的变化属于()A. 药味的增减B. 药量的加减C. 剂型的更换D. 药味、药量均变化正确答案:A11. 位于肘横纹上,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穴是()A. 小海B. 少海C. 天井D. 曲池正确答案:A12. 善于治疗崩漏的腧穴是()A. 厉兑B. 隐白C. 至阴D. 少商正确答案:B13. 下列哪项不是寒邪的致病特点()A. 性趋下B. 易伤阳气C. 性凝滞D. 阴邪正确答案:A14. 《难经》中有七冲门的说法,其中会厌被称为()A. 飞门B. 吸门C. 户门D. 贲门正确答案:B15. 毫针的规格是指()A. 针身与针柄的粗细和长短B. 针身的粗细和长短C. 全针的粗细和长短D. 针柄的粗细和长短正确答案:B16. 下列哪项是暑邪的致病特点()A. 常可见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症状B. 常可见口燥咽干,口渴喜饮,皮肤干涩,等症C. 常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D. 常兼见有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症状。

正确答案:D17. 宜用提捏进针法进针的腧穴是A. 印堂B. 耳门C. 中脘D. 内庭正确答案:A18. 奇恒之腑不包括以下哪项()A. 筋B. 女子胞C. 髓D. 胆正确答案:A19. 下列药宜凉服的是()A. 补益药B. 解表药C. 凉血止血药D. 活血化瘀药正确答案:C20. 呼吸补泻的补法是()A. 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B. 患者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C.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D. 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六淫答: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 四气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3. 虚证答: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4. 七情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

5. 腧穴答: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

三、主观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20 分。

)1.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相互转化性无限可分性2. 实热证的护治原则是,虚热证的护治原则是。

清热泻火清热养阴3. 药熨疗法的给药途径独特,是借助和的双重作用起到治疗效果的。

物理药理4. 用来辨别病位深浅的一对纲领是和。

表证里证5. 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和的特性。

病变游移行无定处6.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主要包括、、等几个方面。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7.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及、三焦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肝膀胱8. 正治与正护法,主要内容有、、、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论述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相互关联的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运动变化中,具有交合感应、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阴阳交合感应,指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二、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关系。

三、阴阳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为根本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动态的过程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的另一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理论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临床应用: 1、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2)辨别疾病的症候; 2、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2)指导疾病的治疗;3);归纳药物的性能满分:8 分2. 心与脾在生理上存在着什么关系?“心脾两虚”会出现哪些症候?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1.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

3.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

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

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

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

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

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脾两虚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满分:8 分3.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直接损伤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常,导致各种病变发生。

1.直接伤及内脏七情损伤五脏有一定的贵州`学习网搜集整理选择性,即某种情志活动太过,可以损伤与之相对应的内脏。

如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但这不是绝对的。

同时,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

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1)喜、惊伤心喜则气缓,惊则气乱。

喜乐过度,能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导致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常;大惊伤心,心气紊乱,而致心神不安,可见惊慌失措,乃至精神错乱。

(2)怒伤肝怒则气上。

暴怒或常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并走于上,常见头昏、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呕血、昏厥。

(3)思伤脾思则气结。

思虑或用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4)悲、忧伤肺悲则气消,忧则气郁。

肺主一身之气,过度悲伤,使肺贵州`学习网搜集整理气消散而耗损,出现神疲乏力、声低息微等。

肺司呼吸,忧愁太过,可使肺气郁结,呼吸不利而感到胸闷、气短。

(5)恐伤肾恐则气下。

过度的恐惧,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骨酸痿厥、遗精等。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满分:8 分4. 何谓晕针?试述其现象、处理及预防。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茶或糖水,即可恢复。

重者可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

若病情危急则应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预防:不过饱过饥,缓适心情,采用放松体位,采用合适的进针行针方式满分:8 分5. 小肠有哪些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具体体现:1.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症。

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满分:8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