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最新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2.水针:选取四肢穴位2—4穴,采用灯盏花注射 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2─4毫升,每穴注射l毫 升,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停7— 10天,继续第二疗程。本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
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
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极泉、尺泽
委中、足三里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三阴交— 滋补肝肾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内关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加减: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加减:
闭证: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只针不灸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重用灸法 呼衰:气舍—益宗气调呼气
操作:内关-捻转泻法
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之。 神阙-隔盐灸 十宣-三棱针点刺放血 合谷、太冲-泻法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2.其它疗法
1.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运动区、言语区、感觉区、足运感区、)颞三 针、”CT” 定位围针。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 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 ,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 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 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 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 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 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3.积极治疗次要症状 如头痛、头晕、呕吐、烦躁、抽搐、呃逆、 舌强、舌歪、舌卷二便失禁或不通等,对于 及时预防、及时个体化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4.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 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 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 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 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 中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预防。
(病位浅、病情轻) 2.中脏腑 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 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 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 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 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 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 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配合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6.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 一般治疗患侧,在全身症状重或病程较久时配 合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 健侧,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阴阳失调
中经络
火 +诱因―――――卒中

气血逆乱
中脏腑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心 火 暴 盛
内风动越 迫血上涌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嗜食肥甘
脾 失
厚腻


聚湿成痰, 痰郁化热
引动肝风, 夹痰上扰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阴血暗耗
气虚血瘀
劳 气虚生痰 累 过 度
虚阳化风扰动 气血错乱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肝 肾 阴 虚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中风的中医辨证。 2.熟悉中风的定义、病因病机。 3.了解中风及相应的现代医学病名。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概述】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神志障碍) 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
碍)为主症的疾病。 又称“卒中”、“大厥”、“簿厥” “偏枯”、“半身不遂”。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小结
1.急性期的治疗 对中经络者,应早期应用针灸治疗,尤其时 对于脑血栓形成,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患 者,若没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 都可以针刺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等血 压稳定、不再出血时行针刺治疗,为避免引 起病人精神紧张,一般在发病2~3周后针刺 治疗。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2.恢复期的治疗 越早使用针灸治疗疗效越好,病程达到半年 以上者疗效较差。同时要配合肢体及语言功 能的锻炼,以恢复大脑的功能。
西医相关病证
蛛网 膜下腔
出血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目前现状
每12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患上中风,每 21秒就会有一个中国人因中风死亡。
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疾病和第一 大致残疾病。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情志失调、精气亏虚、饮食不洁,
导致内脏功能的失调,而形成了风火痰瘀等 内在的病理因素,遇到诱因就可以发病。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口角涡斜:地仓、颊车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
百会、内关:捻转泻法; 水沟:雀啄法 三阴交、足三里:提插补法 极泉:提插泻法,上肢麻胀或抽动 尺泽、委中:提插泻法 余穴用补虚泻实法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2)中脏腑
治则:闭证-开窍启闭,脱证-回阳固脱 处方:以督脉穴为主。
水沟 素髎 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 内关——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阳亢风动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临床表现】
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 遂为主症。 特点: 1.本虚标实。
本--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错乱 2.病位有深浅、轻重、缓急之别。 3.临床分两大类:中经络、中脏腑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
鉴别
1.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