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

浅谈夫妻财产制度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婚姻法,缺陷摘要:财产是一个英美法和大陆法都广泛采用的概念,它是金钱、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它可分为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

前者指金钱、财物和基于物权、债权可供直接支配利用的标的物;后者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网络虚拟财产等智慧性财产与预期收益。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立法中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经过几次修改,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婚姻法》应做相应的修改,并对非常夫妻财产制度加以完善。

夫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清算的根据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立法中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始终受到包括立法、司法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经过几次修改,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一)、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及其特征所谓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受我国《婚姻法》调整的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除具有一般财产的特性外,还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主体限于夫妻双方的特定性;2、人身性与财产性相互融合为一体,财产性从属于人身性;3、财产范围的有限性;4、由婚姻态势所决定的广泛性与复杂性;5、植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二)、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规定的缺陷婚姻法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就总体而言,该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保护弱者一方特别是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收人的一方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维持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稳定。

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

1、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因而,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内容只能属于创造者自己,只有其中的财产权内容可以转移(继承、赠与、转让等)。

正是基于知识产权的一般特性,婚姻法第17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知识产权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

司法解释(二)第12条又将知识产权的收益进一步明确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

但是,这些规定只强调了“知识产权的收益”所得时间,却忽略了“知识产权”的取得时间。

于是,就有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一是一方婚前取得的知识产权,婚后获得收益则归夫妻共同所有;二是一方婚后创作或者创造并取得的知识产权,离婚前尚未取得或未明确可能取得收益,离婚后取得的收益,却又只归一方所有。

显然,在第一种情况下,对取得知识产权的一方不利;在后一种情况下,则对取得知识产权的配偶方不公。

2、关于继承或赠与所得财产的归属问题《婚姻法》第17条、18条和司法解释(二)第22条规定,夫妻一方继承所得的财产为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范围。

一方因遗嘱继承或接受赠与所得的财产,如果遗嘱人或赠与人在合同中明确表明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则为夫或妻一方所有;如果遗嘱人或赠与人在合同没有明确表明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则为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范围。

这些规定首先不符合国际通例。

任何国家的立法,都应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本国的历史、习惯等具体情况。

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一个国家要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立法上必须借鉴或参考他国的有关规定。

就夫妻共同财产范围规定方面看,大多数国家法律,不论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还是前苏联等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夫妻一方继承或受赠予的财产属于个人。

其次是与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不一致。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不论是法定继承还是遗嘱继承,继承人必须是法定继承人。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是确定的,法定继承制下的遗产只能让法定继承人继承,遗嘱继承人也必须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但是依照婚姻法有关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的财产,如被继承人没有明确归夫或妻一方所有,则为夫妻共同财产,实际上是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到了继承人的配偶,与《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矛盾。

二、婚姻法关于夫妻特别财产制规定婚姻法第18条规定了“夫妻特别财产制”。

婚姻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婚前财产是指夫妻在结婚之前各自所有的财产,包括婚前个人劳动所得财产、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这里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是指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财产。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根据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因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但为了尊重遗嘱人或赠与人的个人意愿,保护公民对其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如果遗嘱人或赠与人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指出,该财产只遗赠或赠给夫妻一方,另一方无权享用,那么,该财产就属于夫妻特有财产,归一方个人所有。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具有专属于个人使用的特点,如个人的衣服、鞋帽等,应当属于夫妻特有财产。

我国司法实践中,在处理离婚财产分割时,一般也将个人专用的生活物品,作为个人财产处理。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该条的规定,符合我国夫妻财产关系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正确处理婚姻财产纠纷。

但是,其中有关“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的界定,仍需进一步明确。

三、关于约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又称契约财产制,是指夫妻通过协商就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处分和婚姻的对外财产责任以及婚姻终止时的财产清算与分割达成协议,并排斥法定夫妻财产制适用的夫妻财产制。

(二)、夫妻财产约定的条件1、订约当事人须在订约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2、须意思表示真实;3、须合法,不得规避法律,不得侵害对方、第三人权益;4、约定的时间;5、约定的内容6、应采用书面形式;(三)、约定财产制的缺陷从总体上看,婚姻法的上述规定仍过于简单,没有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具体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没有明确约定的时间。

约定财产制适用于夫妻之间,但在理论探讨中,又主张“约定的时间可以在婚前,也可以在婚后”。

如果允许男女双方在婚前约定,不符合主体资格的要求,因为双方的身份还不是“夫妻”。

同时,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将婚姻关系财产化,容易导致有婚姻基础的双方因财产约定不一而分手,无婚姻关系的双方因财产约定有利可图而匆忙结婚。

二是将出现大量的婚前财产约定只是“一纸空文”。

因为,婚前作出财产约定并不等于双方此后一定结婚。

三是婚前财产约定是有可能出现预测错误,出现夫妻财产悬殊,从而直接影响夫妻在家庭关系中平等地位。

2001婚姻法修正案第19条没有明确规定约定财产的时间。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婚前财产约定纠纷“无法可依”的现象。

2.没有建立约定财产登记制度。

建立夫妻财产约定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依法制止夫妻双方恶意逃避夫妻共同债务,保护市场交易安全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作为夫妻双方,有着共同的家庭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为了家庭的共同利益劳苦奔波,也会为了家庭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而夫妻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要参与各种民事行为,进行市场交易,形成与第三人的债权债务关系。

当第三人作为债权人请求夫妻双方履行债务时,夫妻双方有可能将共同财产转移,或者将债务约定由无个人财产的一方承担,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夫妻财产制的几点思考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现行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的缺陷也逐渐凸现出来,应加以完善和健全。

(一)、《婚姻法》或司法解释应考虑夫妻法定财产制的特殊情形,作出合理界定:1、分居期间或离婚诉讼期间所得财产应认定为一方个人财产,因为一些长期分居的夫妻在分居期间或离婚诉讼期间,实际上已解除了夫妻同居的义务,夫妻间已没有经济联系,各自以自己的合法收入,购置一些财产,并对其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已经是事实上的两个独立的经济个体,在此情况下,将分居所得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有悖于民法物权的取得原理;2、婚前夫妻一方参加集资,婚后交纳了部分房款购买产权的公房,应属夫妻共同财产,购买公房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含有双方工龄等补助,婚前一方只是取得了对该房的集资资格,实际购买是在婚后,属于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3、夫妻一方将属于个人所有的房屋出租所获得租金应是个人财产经营后的收入,应归房产所有人个人所有。

但如果由夫妻双方共同进行经营管理,包括维护、修缮,所取得的租金事实上是一种夫妻共同经营后的收入,可认定为共同所有;4、当事人以个人财产购买了房产、股票、债券、基金、黄金或古董等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市场行情变化抛售后产生的增值部分,由于这些财产本身仅是个人财产的形态变化,性质上仍为个人所有之财产,抛售后的增值是基于原物交换价值的上升所致,仍应依原物所有权归属为个人所有;5、对于婚前同居期间财产纠纷的处理可以借鉴对于无效婚姻的处理原则,即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

也就是说,如果是同居期间获得的财产应当按照共同共有,双方依据投入资金的比例取得财产所有权,但能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

(二)、设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公示制度。

夫妻双方对夫妻财产的约定如未公示只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而不能对抗第三人,不能充分发挥约定财产制的作用。

在《婚姻法》第19条第3款以“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来对抗第三人,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差。

约定财产制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事先约定来明确责任财产的范围,从而实质上限定夫妻未来承担责任财产的范围,而我国夫妻财产契约不能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主要原因是未采取公示。

至于公示采取何种模式,各国规定不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证方式,二是登记方式。

(三)、实行夫妻婚前一方财产登记制度。

对于婚前财产,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可以向婚姻管理机关申请进行个人财产登记,发给夫妻财产登记证书,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无法确认。

(四)、根据物权法的理论,完善夫妻双方处分共同财产的规定。

关于夫妻处分共同财产的代理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七条规定,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

日常生活中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

第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

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

对夫妻而言,可规定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处分需协商一致,若因一方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给配偶造成损失的,需赔偿其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