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主题班会《曾国藩家书摘录》

班主任主题班会《曾国藩家书摘录》

曾国藩家书精品摘录
目录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1)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1)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3)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3)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原文】
盖士人卖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原文】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⑦,皆须计其所
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科名⑧,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⑨,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译文】
卫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

农、工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

所以说,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做传传达达的事当食客,或者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达到谋生无愧于心的满足。

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到惭愧。

谋生谋得谋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精不精,由自己作主。

然而我没有见过精而终于谋不到生的。

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岁。

商人如果积藏了贷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侯。

读书人如果能精学业,那怎见得他不会有科名呢?就是终于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因此说,只怕业不精了。

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要专一罢了。

谚语说:“技
艺多了不能够养身,说他不专一。

”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是不专的过错。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原文】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①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译文】
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仁,仁便达到了。

我要做孔、孟,那就日夜孜孜以求,惟有孔、孟才去学,那又谁能抵御得住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丢虽说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原文】
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

”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二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

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

阮姜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皆未取,即于是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
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抚。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译文】
俗话说:“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

”从前邵丹畦前辈。

四十三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

现任广西播台汪朗,他在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阮妄台前辈,在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都没有录取,就在当年入学中举。

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放任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江巡抚。

小小得失不足为怕,只怕学业不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