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教案主备:赵方喜《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落实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概括主要事件。
教学重点、难点:理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二、预习导学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根据拼音写汉字:fēi红()油光可jiàn()解pōu() mò()生不xùn() nì名() ji责() hè()彩yǎo无音讯() piē()见 yì扬顿挫()深wù痛疾()(2)解释划线的字:油光可鉴()好意难却()出言不逊()匿名()毫不介意()杳无消息()2、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本课选自他的散文集,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3、默读课文,思考并完成:(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在三个地点“我”先后经历了哪些事情?试简要概括,并以此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与藤野先生交往;“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开仙台:怀念藤野先生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温馨提示:在你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生字词需要注意的?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思考题。
2、深入探究:你认为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述顺序又是什么?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地点的转移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3、提出并讨论自主探究问题。
四、当堂练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喝()采为()难()声调()倒()霉系()住深恶()痛疾食宿()邮差()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2)深恶痛疾 A.疾病 B.急速 C.痛恨()(3)出言不逊A.谦逊 B.避让 C.差()(4)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3、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4、加粗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C.夸张反语拟人 D.反语比喻对比6、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7、下列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答案:1.B 2.C 3.A 4.C二、B(这里的“掌故”是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三、C(A、B、D三项中加粗词语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褒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四、B(这段话中没有运用借代、拟人和对比。
)五、C、B(注意“明、暗”的顺序。
A项是作者所赞扬的内容,但不是线索,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过程才是文章的线索。
)7 B课后反思:《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多角度分析对藤野先生的刻画,并解读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读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
二、预习导学1、速读课文6——10节,举例说明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2、阅读11——23节,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情,分析藤野先生作为学者的可贵品质。
(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温馨提示:在你学习对藤野先生的人物刻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导学问题。
2、进一步探究:(1) 阅读24——35节,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鲁迅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2)概括对人物多角度刻画:运用不同描写方法;抓住典型事例;与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3)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与藤野先生对比。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寿镜吾先生只是“很恭敬”;而《藤野先生》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3、提出并讨论自主探究问题。
四、当堂练习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表现出先生的()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B、()C、()D、()3、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第②句表现了,第③句表现了。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答案:3、(1)从小的方面看。
(2)议论、抒情(3)①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③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课后反思:《藤野先生》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解读文中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文章的两条线索及中心。
教学重点: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两条线索与中心。
二、预习导学1、阅读1——2节,(1)作者写了在东京的哪些见闻?怎么写的?他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
带到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2)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失望和不满的感情。
2、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3、温馨提示:在你学习对鲁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的?将它写在下面:三、品读、探究1、交流预习导学问题。
2、深入解读:(1)阅读4——5节,思考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为什么?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2)课文的两条线索。
(3)思考关于课文中心的几种不同理解。
见书后练习一。
我的观点:理由: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