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
”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
由此可知(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解析:选D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2.(郑州质检)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解析:选D 通过“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门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3.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兴衰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C.统治者个人喜好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解析:选B 秦朝以法为教,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受到统治者、国家政治团体实力对比、统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故B项正确,C项错误;儒家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4.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解析:选C 材料中呈现的是刺史汇报工作的机构的变化:由尚书省到当道节度观察使的转变,说明节度使的权力扩大,故C项正确。
5.据《全唐文》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可见唐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的种植情况,说明不了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的茶叶种植情况,说明不了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也没有说明是如何进行种植的,故C、D两项错误。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7.(南昌模拟)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
据此可知(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解析:选C 从材料“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可知,政事堂主持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故C项正确;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8.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
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
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解析:选C 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是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错误,因为汉代就出现了官方契约,故B项错误;“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表明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9.(潍坊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解析:选C 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可知,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故C项正确。
10.《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
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解析:选D 朱熹的做法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有利于重续儒家的道统,符合复兴儒学的新时代内涵,故D项正确。
11.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12.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解析:选B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传。
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推行,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
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
“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
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
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
由此可知,当时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
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jiong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子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
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
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
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
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
(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13分)解析:第(1)问,从儒学在朝鲜得到国家承认到朝鲜李朝后期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上分析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时间特点;从高句丽对儒学的态度分析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
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态度分析,应结合时间段来看待朝鲜对待儒家文化态度,前期是全盘接受,后期结合国情反思、改造;同时历史学科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应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儒家文化的传入对推动朝鲜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朝鲜社会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要立足国情对儒家文化进行合理取舍,改造儒家文化,与时俱进。
答案:(1)特点: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3分)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学);(3分)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3分)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
(3分)(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3分)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3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朝鲜国情,朝鲜能积极主动改造儒家文化,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
(4分) 14.(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