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父死,流寓湘、鄂间。

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

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
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

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

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

楚腰:楚灵王好细腰青楼:此指妓家。

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

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

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

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

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得否?失否?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

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

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