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

基于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网络设计与实施

——毕业论文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摘要】

在当前IPv4网络和IPv6网络共存的环境下,如何解决两代IP标准的网络互通互联问题是进行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以某高校现有网络环境为背景,探讨在原有IPv4网络上搭建IPv6网络的技术,并选择6to4隧道技术、双栈技术、NAT-PT技术作为实现该目的的过渡技术,完成基于IPv4和IPv6双协议栈网络的设计和实施。

目录

一、引言 (1)

(一)网络应用现状概述 (1)

(二)IPv6协议的优点 (1)

(三)基于IPv4协议网络和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共存 (2)

(四)IPv4向IPv6过渡的基本原则 (2)

二、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设计 (3)

(一)需求分析 (3)

(二)双栈局域网设计 (3)

1、设计拓扑 (3)

2、功能和使用描述 (3)

三、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实施 (4)

(一)实施关键点分析 (4)

(二)IPv4协议网络到IPv6协议网络过渡技术 (4)

1、双协议栈技术 (4)

2、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 (5)

3、隧道技术 (6)

(三)实施技术选择 (8)

(四)技术实施配置 (8)

1、6to4隧道配置 (8)

2、NAT—PT技术配置 (10)

3、IPv6 DHCP配置 (11)

四、小结 (11)

五、致谢 (13)

六、参考文献 (14)

一、引言

(一)网络应用现状概述

当前,各类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网络服务商、终端用户激增,这就要求网络具有更大的容量。现存的网络多数为基于IPv4协议的TCP/IP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先天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有限的地址空间:IPv4中地址长度为32,即有2^32-1个地址。

·IPv4数据包的性能不足:尽管IP表现得不错,但是,IPv4在最大传输单元、最大包长度、IP头的设计以及校验和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在IPv6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安全性不高:基于IPv4协议的数据包只具有最少的安全性选项,没有提供加密和认证机制,不能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传输。IPv6已经将安全性选项加入到设计中,提高了IP协议的安全性能。在IPv6安全特性中包括数据的加密,并且对于所传输的加密数据和未加密数据进行身份验证。

·路由瓶颈:Internet规模的增长导致路由器的路由表迅速膨胀,导致路由效率下降,特别是骨干网络路由效率急剧下降。另外,在移动通信网络中IPv4的地址归用户所有,这使得移动IP路由更加复杂,难以适应当今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路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服务应用效率提升和发展的瓶颈。

基于以上原因,TCP/IP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早在80年代初期就致力于解决IPv4地址匮乏问题的研究。NAT技术的使用使得IPv4协议地址匮乏的问题得到缓解,但是由于地址匮乏的原因,IETF小组在1990年开始规划IPv4下一代协议,1998年IPv6协议草案标准出台。

(二)IPv6协议的优点

当前IPv6的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在这个过程中,IPv6逐步优化了协议体系结构,为业务发展创造机会,IPv6具有以下优势:

·地址充足:IPv6产生的初衷主要是解决IPv4地址匮乏问题。即将IPv4的32bit 地址,扩展到了128bit地址,提供了足够的地址资源。同时IPv6地址是有范围的,包括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和任意传播地址,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地址应用的扩展性。

·简化的报文头格式:通过简化固定的基本报头、采用64比特边界定位、取消IP 头的校验和域等措施,以提高网络设备对IP报文的处理效率。

·扩展为先:IPv6 取消了IPv4 报文头中的选项字段,并引入了多种扩展报文头,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同时还大大增强了IPv6 的灵活性,为IP 协议提供了良好的扩展能力。IPv4 报文头中的选项字段最多只有40字节,而IPv6 扩展报文头的大小只受到IPv6 报文大小的限制。

·层次化地址结构:IPv6极大的地址空间使层次性的地址规划成为可能,同时国际

标准中已经规定了各个类型地址的层次结构,这样既便于路由的快速查找,也有利于路由聚合,缩减IPv6路由表大小,降低网络地址规划的难度。

·地址自动配置:IPv6引入自动配置以及重配置技术,对于IP地址等信息实现自动增删和更新配置,提高IPv6的易管理性。

·内置安全性:IPv6集成IPSec,用于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安全特性,使用起来比IPv4简单、方便,可以在迁移到IPv6时同步发展IPSec。

·支持QoS:IPv6 报文头的流标签(Flow Label)字段实现流量的标识,允许设备对某一流中的报文进行识别并提供特殊处理。

·移动便捷:MobileIPv6增强了移动终端的移动特性、安全特性、路由特性,降低了网络部署的难度和投资,为用户提供了永久在线的服务。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以及网络服务商的支持,IPv6的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具有IPv6特性的网络设备和网络终端以及相关硬件平台的推出也已加快了进度。在这种趋势下一些基于IPv6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发展。比如:3G业务、个人智能终端、生物监测、环境监控、智能家居等。

(三)基于IPv4协议网络和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共存

当前,大多数的网络及其应用都是基于IPv4协议,尽管,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和应用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但是,在未来一个时期里,大多数的用户还会在基于IPv4协议网络中获得服务,即便是那些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应用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原因在于,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技术非常成熟,各种服务的实现较为方便,获得的技术支持也较为全面,用户乐于享受这样完善的服务;并且现有的网络应用向IPv6网络移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成本和服务的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这就会使得用户在选择的时候更多的去选择基于IPv4协议的服务。

这并不是说IPv6协议有技术缺陷,而是由于服务提供商出于成本的考虑,对于IPv6开发支持不够。因此,IPv4网络和IPv6网络将长期共存,从IPv4到IPv6将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在 IPv6完全取代IPv4之前,怎样实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通信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IPv4向IPv6过渡的基本原则

在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转换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在过渡期间IPv4网路能够正常独立的快速运行并充分的保护原有IPv4网络设备。

·IPv4网络和IPv6网络应该互相渗透,长期共存。这就要求IPv4和IPv6网络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实现互操作。

·IPv4网络向IPv6网络升级的费用要尽可能的低,转换技术也要尽可能的简单易操作。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主动的向IPv6过渡。

在这些原则要求下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地址翻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为IPv4和IPv6网络间资源共享和通信提供了途径。

二、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设计

某高校开展基于IPv6协议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开发,其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建立多个面向不同的IPv6网络,同时为了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又要求IPv6网络和IPv4网络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和通信,在此要求下,本课题将对此项目进行设计和实施。

(一)需求分析

在校园网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智能家居、生物监测、环境监控等多项应用的研究开发,考虑到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学校计划在IPv6网络环境中对这些项目进行研究开发和测试,同时为了保证资讯畅通和进行开发协作,同时又要保证测试网络和现有网络能够相互通信,并且能够无障碍的访问Internet,在访问外网时应该既能对基于IPv4的广域网进行访问,也能访问基于IPv6协议的公共网络。对于应用的开发者而言,不需要开发者去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开发者只需要在单一的IPv6网络环境完成开发和测试。

(二)双栈局域网设计

1、设计拓扑

图2-1拓扑示意图

2、功能和使用描述

某高校有机电系、信息系、电子系、行政办公区、公共活动区、宿舍区部署运行良好的IPv4网络。学校开展了基于IPv6协议小型科研网络的研究,现将生物监测、环境

监控、智能家居等基于IPv6协议小型科研网络分别部署在电子系教学实训楼和信息系教学实训楼。要求实现基于IPv4协议网络与基于IPv6协议网络之间的互通;校园网内部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IPv6网络与6bone的连通;IPv6节点能够动态获取IPv6地址。

三、基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实施

(一)实施关键点分析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原有校园网中IPv4网络的正常使用。对于新部署的小型IPv6网络,实现其内部IPv6网络之间互通;IPv6网络与校园网内部IPv4网络互通;IPv6网络与IPv4 Internet互通;IPv6网络与IPv6主干网的互通。

(二)IPv4协议网络到IPv6协议网络过渡技术

基于以上关键点的分析,实现以上连通需求。现有解决方案主要有: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以及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

1、双协议栈技术

(1)双协议栈技术简述

双协议栈技术是指在同一个网络结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栈。IPv6是IPv4的升级版,他们同属于网络层协议,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因此,能够支持双协议栈的结点能同时支持IPv4协议的结点通信与IPv6协议的结点通信。双协议栈技术的概念模型如图3-1。

图3-1双协议栈技术的概念模型

双协议栈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解决Ipv4/IPv6共存问题的方式。能彻底解决IPv4和

IPv6共存问题,相比较其他过渡技术,其比较成熟,实现简单,应用前景广,是目前各大运营商主推的技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双协议栈技术也存在着诸多缺点,比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地址耗尽的问题;运行两套协议栈需要两个路由的支持,这样增加了网路的复杂程度和运行成本;双协议栈技术借助于同一物理网络进行报文传输,其本质上未进行网络升级。

(2)双协议栈工作原理

IPv4和IPv6协议都是处于网络层的协议, 如果网络中一台计算机既能支持IPv6协议又同时兼容IPv4协议, 那么该主机就可以既能与支持IPv4协议的主机通信, 又能与支持IPv6协议的主机进行通信,双协议栈技术的工作机理就在于此。双协议栈技术是实现IPv6 主机/路由器与IPv4主机/路由器间通信的最简便技术。所有主机/路由器都

运行IPv4和IPv6 两种协议栈, 支持两套协议。系统既拥有IPv4地址又拥有IPv6地址, 可收发IPv4和IPv6两种数据报。当双栈节点接收数据包,首先链路层会将接收到数据段拆封并检查包头。如果包头中的第一个字段,即IP包的版本号字段是4,该数据包就由IPv4协议栈来处理;如果版本号字段是6,则由IPv6协议栈处理,无需对原有的IPv4或IPv6数据包进行包头的二次封装和拆封,直接转发IPv4和IPv6报文。双协议栈原理示意图如图3-2。

图3-2双协议栈技术示意图

2、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

协议翻译技术是将协议和数据包从一种协议翻译到另外一种协议。我们知道协议翻译技术有很多实现方案,但目前主流的技术是NAT-PT技术。NAT-PT的模型如图3-3。

图3-3 NAT-PT的模型

网络地址翻译———协议翻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Protocol Translation)是网络地址翻译(NAT)、协议翻译(PT)以及应用级网关(ALG)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技术协同工作,使得IPv4 与IPv6 网络能够互相通信。

NAT-PT 的基本原理是:IPv4/IPv6 地址映射(NAT)和对IPv4/IPv6 分组进行的基于语意一致性的翻译(Protocol Translation)。其协议翻译(PT)部分采用了SIIT 技术中的协议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了IPv4/IPv6 首部字段互译、ICMPv4/ ICMPv6 首部字段互译和ICMPv4/ICMPv6 差错报文互译。由于NAT-PT的协议翻译算法借鉴了SIIT 的算法,所以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下: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丢失;端到端的通信过程中安全性比较低;双向NAT过程必须需要DNS-ALG的支持。采用NAT-PT方式进行过滤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IPv4、IPv6节点的升级改造,缺点是IPv4节点访问IPv6节点的实现方法比较

复杂,网络设备进行协议转换、地址转换的处理开销比较大。在本文案例中对于实现IPv6站点与IPv4网络站点互通可以使用NAT-PT技术,但是在6to4隧道中不能使用,因为6to4隧道的建立对于地址有要求。

3、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是将一种协议报文封装在另一种协议报文中。IPv6隧道技术就是将IPv6的包封装到IPv4的包中,这样IPv6就可以穿越IPv4网实现两者之间通信。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进行修改,因此在操作上容易实现。

隧道技术实现了两种网络之间互通;隧道的建立也是非常简单,不需要其他的开销;不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修改,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但是隧道技术也有缺点,在安全性能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些问题,因为他是将一种协议封装在另一中协议中,这样防火墙不能检查封装后的数据流,而且还很容易受到注入流量的攻击。还有就是隧道技术自身的缺陷,它不适用于IPv6和Ipv4网络之间的通信。对于这个问题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隧道化技术示意图如图3-4。

图3-4隧道化技术示意图

在IPv6发展初期,必然有许多局部IPv6孤岛,这些IPv6网络被IPv4骨干网络隔离开来,为了使这些孤立的“IPv6岛”互通,采取隧道技术的方式来解决。利用穿越现存1Pv4因特网的隧道技术将许多个“IPv6孤岛”连接起来,逐步扩大IPv6的实现范围。隧道技术是在IPv6网络与IPv4网络间的隧道入口处,由路由器将IPv6的数据分组封装入IPv4中。

IPv4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是隧道入口和出口的lPv4地址。在隧道的出口处再将IPv6分组取出转发给目的节点。隧道技术的优点是:将IPv4的隧道作为IPv6的虚拟链路;充分利用现有IPv4骨干网;骨干网内部设备无须升级;符合从边缘过渡的策略。隧道技术的缺点是:额外的隧道配置,降低效率,只能实现V6-V6设备互连。本课题介绍几种具体实施方案:手工配置隧道、GRE隧道、自动隧道(6to4隧道)。

(1)手工隧道

手工隧道模拟两个IPv6域之间穿越IPv4骨干的永久链路。在隧道两端创建隧道接口,并手工给每个隧道接口配置IPv6地址。隧道接口没有IPv4地址,隧道使用物理接口来传输数据流。实际应用中为提供稳定性,一种最佳实践是将环回接口用作隧道的源接口和目标接口。手工隧道两端的路由器必须是双栈的。要在两个IPv6网络之间转发

分组,必须正确的配置IPv4路由功能。手工隧道示意图如图3-5。

图3-5手工隧道示意图

(2)GRE通道

GRE通道与手工隧道极其相似,其配置也与手工隧道很相似。GRE隧道是Cisco开发的,在Cisco路由器上默认的隧道协议为GRE封装(使用命令tunnel mode配置)。GRE隧道在协议支持方面更灵活,可部署在多种传输协议之上,可运行多种乘客协议。与手工隧道类似,GRE隧道也通常是在路由器之间创建,但也可在路由器和主机之间创建。在路由器之间,主机和路由器之间或远程IPv6网络之间需要永久性连接时,可使用GRE通道。GRE隧道示意图如图3-6。

图3-6 GRE隧道示意图

(3)6to4隧道技术

6to4隧道也被称为6-to-4隧道,是一种点到多点隧道方式。用于通过IPv4网络将IPv6域链接起来。边缘路由器使用其隧道接口的IPv6地址内嵌的IPv4地址自动创建6to4隧道。每台6to4边缘路由器都是双栈设备,它有一个前缀为/48的IPv6地址,这是由2002::/16和边缘路由器的IPv4地址(十六进制表示)组合而成。通过使用6to4隧道,可在公司网络中快速部署IPv6网络,而无需向ISP或注册机构申请公有IPv6地址。6to4隧道最大的缺点在于,只能使用静态路由或BGP这是因为其他路由协议使用链路本地地址来建立邻居关系和交换更新,而链路本地地址不符合6to4隧道的要求(以2002打头且内嵌了IPv4地址)因此不能用于6to4隧道。另一个缺点是不能在隧道的IPv4路径上使用NAT,这同样是由于6to4隧道对地址的要求。6to4隧道是一种很不错的迁移到IPv6的方法,但只能用作零时性而非永久性解决方案。6to4隧道示意图如图3-7。

图3-7 6to4隧道示意图

(三)实施技术选择

在本课题校园网案例中,需要实现新部署的基于IPv6协议小型局域网与原基于IPv4协议网络的互通;IPv6局域网络之间互访以及与IPv4主干网、IPv6主干网的连通。出于保护原有IPv4网路基础建设,节约成本的考虑,本课题选择6to4隧道技术实现基于IPv6协议网络之间的互通以及与IPv6主干网的连通;IPv4/IPv6协议翻译技术解决基于IPv4协议网络与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连通问题。

(四)技术实施配置

1、6to4隧道配置

本课题采用6to4隧道实现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实现电子系教学实训楼用于生物监测的IPv6网络与信息系教学实训楼用于智能家居的IPv6网络互通。6to4隧道配置案例拓扑如图3-8

图3-8 6to4配置案例拓扑

如上图是一个生物监测的IPv6网络(6to4)使用6to4隧道通过6to4中继交换机接入另外一个智能家居的IPv6网络的配置。

在前面已经介绍了6to4隧道技术主要用在将孤立的IPv6网络互联起来,并且可以通过6to4中继路由器方便的接入IPv6主干网络。6to4隧道是自动隧道,嵌入在IPv6地址的IPv4地址将用来寻找自动隧道的另一端,因此6to4隧道无须配置隧道的目的端,同时6to4隧道的配置不像手工隧道要对称配置。

61.154.22.41 的十六进制格式为:3d9a:1629

192.88.99.1的十六进制格式为:c058:6301

在这里想特别提出:在边界设备上配置6to4隧道时,必须使用全局可路由的地址。否则6to4隧道将不能正常工作。

下面给出两个路由器的配置命令:

(1)IT—CORE的配置

连接IPv4网络的接口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61.154.22.41 255.255.255.128

# 连接IPv6网络的接口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2

no switchport

ipv6 address 2002:3d9a:1629:1::1/64

no ipv6 nd suppress-ra

# 配置6to4隧道接口

interface Tunnel 1

tunnel mode ipv6ip 6to4

ipv6 enable

tunnel source FastEthernet 0/1

# 配置进隧道的路由

ipv6 route 2002::/16 Tunnel 1

# 配置到6to4中继路由器的路由,以便可以访问智能家居网络

ipv6 route ::/0 2002:c058:6301::1

(2)E—CORE的配置

# 连接IPv4网络的接口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92.88.99.1 255.255.255.0

# 配置6to4隧道接口

interface Tunnel 1

tunnel mode ipv6ip 6to4

ipv6 enable

tunnel source FastEthernet 0/1

# 配置进隧道的路由

ipv6 route 2002::/16 Tunnel 1

2、NAT—PT技术配置

本课题校园网中运用NAT—PT解决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与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互通。即实现机电系教学楼网络中节点与信息系教学实训楼智能家居网络中节点的连通。(1)案例拓扑

图3-9 NAT—PT配置案例拓扑

(2)配置命令:

(1)IT—CORE配置命令:

将通过IT—CORE的所有数据包路由到E—CORE的E1/0接口(1::2/64 )

ipv6 route-static :: 0 1::2

为IT—CORE的E1/0接口配置IPv6地址1::1/64

interface Ethernet1/0

ipv6 address 1::1 64

(2)E—CORE配置命令:

# 配置IPv4地址池

natpt address-grou p 1 2.2.2.3 2.2.2.5

# 配置ACL 并定义规则

acl number 1

rule 0 permit

# 配置IPv6侧报文的静态映射

natpt v6bound dynamic prefix 0002:: address-grou p 1

# 配置IPv6转换报文前缀

natpt prefix 0002::

# 配置接口Ethernet3/0 的IPv4地址,并在该接口启动NAT-PT 功能

interface Ethernet3/0

ip address 2.2.2.1 255.255.255.0

natpt enable

#配置IPv4网络的DNS 接口Ethernet0/0

interface Ethernet0/0

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0

#配置与IPv6网络连接的Ethernet1/0 ,并在该接口启动NAT-PT 功能

interface Ethernet1/0

ipv6 address 1::2 64

natpt enable

3、IPv6 DHCP配置

配置IPv6 DHCP服务,使得用于物联网研究的基于IPv6协议网络站点能够动态获取IPv6地址

DHCP配置命令:

ipv6 unicast-routing 开启IPv6单播路由

ipv6 dhcp pool siit 定义名为siit的IPv6地址池

prefix-delegation pool siit 使用loacl pool作为前缀分配源

ipv6 local pool siit 2001:1::/64 64定义IPv6地址池地址段

配置接口IPv6地址

int f0/0

ipv6 address 2001:1::1/64

ipv6 enable

定义DHCP服务器名称

ipv6 dhcp server siit

no shutdown

四、小结

本课题通过对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过渡技术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探讨了在原有基于IPv4校园网中建设基于IPv6协议科研网络的部署方案。主要工作如下:·对当前网络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对IPv4协议现有的缺陷及IPv6协议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优点进行分析。

·在给定背景下,对基于IPv4协议网络和基于IPv6协议的双栈局域网建设需求进行了分析。

·在通过对现有的IPv4和IPv6的过渡技术的探讨,针对给定背景,选择适用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6to4隧道技术,运用该技术解决接入校园网中IPv6站点的连通问题。并针对校园网的服务功能完成了一个Ipv6的DHCP配置。

在完成课题过程中我了解到,当前,大多数的网络及其应用都是基于IPv4协议,尽管,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和应用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但是,在未来一个时期里,

大多数的用户还会在基于IPv4协议网络获得服务,即便是那些基于IPv6协议网络的应用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状况。原因在于,基于IPv4协议的网络技术非常成熟,各种服务的实现较为方便,获得的技术支持也较为全面,用户乐于享受这样完善的服务;并且现有的网络应用向IPv6网络移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成本和服务的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这就会使得用户在选择的时候更多的去选择基于IPv4协议的服务。

对于IPv6之前了解很少,查看大量资料后才发现IPv6地址的诸多优点。它的优势突出,应用前景广阔,是目前解决IPv4网络诸多问题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协议。基于IPv6的网络部署是未来一段很长时间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现阶段主要问题是基于IPv6网络的实验,尤其是在高校中,对于IPv6网络的部署研究更是走在前列。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些问题:IPv6协议的理解、IPv6局域网的部署、IPv4和IPv6网络之间的互通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查阅资料和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对于6to4隧道解决方案在时老师的带领下做了实验案例配置。了解了隧道技术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在完成本课题的同时我有一个很大的体会: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是一个很棒的学习经历,在此过程中无论遇到多么难的问题,当你仔细的研究它,分析它,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像你当初想象的那么难。好多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够解决。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本文在配置案例的过程中有没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服务器区的实验没能够全面的完成。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

本次毕业设计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帮助有很大的影响,使我有了更大信心去面对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很重要,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我养成了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习惯。把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再各个击破。通过完成一篇毕业设计能够有如此大的收获,为自己感到高兴。这一切归功于自身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在此要谢谢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与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致谢

本文是在时荣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向时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六、参考文献

[1] 杜慧军.基于双协议栈的6to4隧道技术的应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 杨颖.IPv4向IPv6过渡的研究.川北医学院计算机教研室,2010年30期

[3] 周伟.IPv4向IPv6转换技术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4] 周金金,吉萌.基于以太网交换机的IPv4/IPv6双协议栈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年03期

[5] [美] Diane Teare 著,袁国中译.CCNP ROUTER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6] RGOS用户配置之道手册 IPv6配置指南

[7] 李清平.DHCP在IPv4/IPv6双协议栈校园网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自动化,2012年0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