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部幼教学科学习手册 吉林市 2016.8

小学部幼教学科学习手册 吉林市 2016.8

小学部幼教学科学习手册吉林市 2016.8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研制与落实之理论学习题目一:为什么说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为学生,而非教师?【要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

【资源链接】[1] 《教学论》李朝辉清华大学出版社[2] 《“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问题管窥》李康耀陈林生《教书育人》 2015[3] 《关于构建主体性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考》姚永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学习心得】【要点】(1)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前者具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2)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3)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而教学目标则较多的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4)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只有在对教学目的具体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

【资源链接】[1] 《教学论》李朝辉清华大学出版社[2] 《课程论》 (美国)艾伦•C•奥恩斯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现代教学论》裴娣娜等陕西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4 蔡晓杰【学习心得】【要点】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方向性,并且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

【资源链接】[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林志强教育科学出版社[2]《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蔡晓杰陕西师范大学[3]《“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何宝安江苏教育研究 1992【学习心得】题目四:在教学中如何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要点】(1)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2)把握课程目标灵魂,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性;(4)遵循课程目标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资源链接】[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2]《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施良方著[3]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蔡晓杰陕西师范大学题目五: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要点】(1)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2)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3)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资源链接】[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2]《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比较师范大学出版社,李亦菲著译【学习心得】题目六:教学目标具有哪些功能?【要点】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测功能。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 《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李秉德著译[3]《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作者:张华[4]《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周国兴、段兆兵主编【学习心得】【要点】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划分为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这六个层次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是逐步加深的,往往前一个水平是后一个水平的基础,后一个水平是前一个水平的加深。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互联网: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一分册【学习心得】【要点】克拉斯沃尔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以及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互联网: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二分册【学习心得】题目九:布鲁姆在“动作技能领域领域”对教学目标是如何分类的?【要点】哈罗把动作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知觉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

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不设定这两方面的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互联网: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分册【学习心得】题目十:加涅对教学目标是如何分类的?【要点】他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资源链接】[1] 《教学论》李朝辉清华大学出版社[2]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郭成《课堂教学设计》 2011[3] 《学习的条件》罗伯特·加涅人民教育出版社[4]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加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春艳著题目十一:你对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如何理解?【要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培养的载体与凭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和依托;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获得的的途径与保障,也是知识与技能的一种灵活运用与升华,同时也孕育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对过程与方法具有调控和推动作用。

【资源链接】[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科学出版社,林志强主编题目十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什么必须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来确定?【要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组成,各组成部分彼此影响、水乳交融。

教师通常需要设计的是具体的课时目标。

教学总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是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上位目标与下位目标的关系。

特殊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具体化,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的具体化。

因此,在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时,必须使之与教学总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内容上的一致,并推动和促进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制定【要点】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兴趣,性格特征等因素去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学生将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相反,教学目标定得过低,不具挑战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偶额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2]《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学习心得】【要点】不同学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他们在知识类型、教学方式、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也必然不同。

例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也就是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要求学生达到理解,记忆和应用的目标;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来说,主要传授的是程序性知识,即关于操作和实践的知识,也就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训练,达到形成熟练,灵活的操作技能的目标。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如果出现偏差,目标设计脱离实际,教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十五: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要遵循哪些原则?【要点】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十六: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要点】(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了解学生;(3)根据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4)列出概括性的教学目标。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十七:对教学目标进行表述时,应注意哪些要素?【要点】学习的主体、主体的行为、主体行为产生的条件、主体行为达到的程度,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十八:设计“三维”目标应注意哪些问题?【要点】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语言要体现出“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不要机械教条地运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单元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设计“软任务”(文化意识的培养、道德情感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十九:设计“三维”目标一般要遵循哪些步骤?【要点】(1)钻研教学内容;(2)充分了解学生;(3)重组教材内容;(4)挖掘德育内容。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二十: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什么要时刻注意“片面与割裂”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要点】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片面与割裂问题”。

片面问题是指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在实际的教学中较为普遍,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部全面。

解决策略为坚持全面发展观,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是新课程的根本目标。

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发展观”。

割裂问题是指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缺乏整合,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独立设计,分别列出;对同一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缺乏统筹,不能很好的进行整体设计。

为此,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强调“统筹”和“整合”,即要求基于“统整观”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资源链接】[1]《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李朝辉主编题目二十一:在教学中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要点】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态度是对一定对象的评价和所持的心理倾向,是对人、事、物的简化概括的看法或反映;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