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小学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不容忽视内容提要:小学高年级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的同时,也被笼在了叛逆心理造成的阴影之下。

本文力图揭开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从正确认识叛逆、走出误区、真诚关爱学生、重视沟通、讲究策略等方面寻找矫正良策,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叛逆心理成因矫正策略一叛逆心理的提出前不久在办公室亲眼目睹了一高年级学生公然与老师顶牛的情景,学生不计后果的不逊言辞、粗暴态度,使人心生惶然。

其实,在高年级,诸如此类不服教育,动则便与老师对立起来的学生并不鲜见。

许多老师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

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孩子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表现为:满面不屑,如直翻白眼、嗤之以鼻、充耳不闻、冷漠处之;行为过激,如顶嘴狡辩、讽刺挖苦、暴跳如雷、破罐破摔、背道而驰等等。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学生的这些言行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均源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而学校家庭教育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青春期叛逆的泥沼而无法自拔。

于是,从小学高年级起,如何矫正孩子的叛逆心理,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一课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叛逆心理的界定及结构什么是叛逆心理呢?《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换言之,叛逆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叛逆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叛逆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叛逆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情感;行为倾向是指对叛逆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叛逆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者中,叛逆心理的认知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叛逆心理形成之后,只要叛逆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充分认清叛逆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加深对叛逆心理结构的认识,能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叛逆心理的实质,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三叛逆心理的成因(一)主观因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显著的变化。

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1)从生理方面来说,该时期的学生由于大脑发育已经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思维方式逐步多样、思维视角发展越来越宽广。

尤其是逆向思维的发展,为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2)从心理方面来讲,高年级孩子随着生理的成长,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以“大人”自居,渴望自由、独立,占由欲、支配欲显著增强,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掌控方向。

对于阻碍他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

(3)学生在高年级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认识尚未成型,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知人或事物时,容易出现偏差,造成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二)客观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

上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一天早晨,我班一位家长来电告知孩子离家出走,去向不明。

那天孩子彻夜未回,家长心急如焚。

在走访中,我从侧面了解到该生四岁父母便离异了,孩子一直由母亲监护。

母亲一人照料孩子,还得为生计而奔波,再加上家庭生活的不幸,便常常粗暴地迁怒于孩子,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教育孩子方式简单粗暴,这回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因为作业做得马虎了事,她怒其不争而当众掴了孩子一巴掌。

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学校不良因素对学生叛逆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理念的偏差。

例如,一些教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味强求统一,实行“军事化”管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一贯制、一言堂,使学生难以接受。

在教学中,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日日月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学生怎能不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呢?(2 )教育方式的失当。

很多老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作风强硬,态度粗暴,方法失当,导致学生由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

例如,我班有一学生在背后评价老师的执教水平时,对一位课任老师颇有微词,而事情传到这位老师耳朵里后,她不是先根据学生的意见自省,而是冲进教室狠批学生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事与愿违,这位学生更不喜欢上她的课了。

(3)教育评价的片面。

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摆不脱名利的羁绊,唯智育、唯分数;眼里揉不得“沙”,纠着小错不放,一棒打“死”等等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一位学生偶然一次迟到,班主任老师为严正班风而让学生当众检讨,且几次三番将此事作为反面教材在班队课上进行思想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结果该生破罐子破摔,天天迟到,成绩也一落千丈。

(4)教育环境的熏染。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可忽略的是伙伴群体的影响。

在学生同辈中,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是非观念开始模糊,再加上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易于模仿趋从,又诱发了其叛逆心理形成。

3大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

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网络进入家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例如,电视节目热播的“超级女生”对我班的一位学生构成了不小的冲击。

超级女生们凭着一副好嗓子便能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名利双收,这与平时老师家长灌输给她的“读书成才论”、“勤劳致富”论截然不同,由此,她开始对老师与家长的话不再言听计从。

叛逆心理由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全面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是矫正叛逆心理的前提。

四叛逆心理的矫正叛逆几乎是每个学生步入青春期必经的一段灰色时期,叛逆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迈进青春期门槛,叛逆的种子才刚刚开始萌芽,此时的孩子可塑性强,是进行引导、矫正的最好时期。

那么,如何矫正叛逆心理呢?我以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可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便简单地以“好”“坏”论之,有的人甚至不明就理地将它视为一种变态心理。

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其间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孩子在迅速成长,他们从心理上依附于大人,到出现独立意向,是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

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事例。

上学期期末,有位家长从自己孩子的书包里翻出了言情类的课外书,十分恼火,急匆匆地赶来告状。

言辞中将此类书籍称为“流氓书籍”,同时也将孩子偷偷阅读此类书籍的行为定性为“不学好”、“不上进”等。

显而易见,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是失当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对于异性以及异性之间产生情感纠葛等均会表露出强烈的兴趣,这首先是孩子成长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将这种表露简单地划入“不学好”的行列。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面对孩子偷偷阅读言情读物之类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书籍时,便不至于显得过激。

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懂得学生,给予真诚关爱大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学习习惯等。

尊重滋生信任,拥有学生的信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全面了解学生,感受其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学生叛逆情绪滋生的信号。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乐于换位。

勇于屈尊,勇于让自己成为那个不谙世情的孩子,身临其境。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说法、做法出乎意料,我们想不通,于是声色俱厉地质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究竟在想什么?”而学生却始终不肯吐露半字。

其实,只要我们能置身学生的境地,便不难找出答案。

学生因为忍受不住谩骂而出手打了人,学生不满老师的当众指责而顶嘴,学生因为怕家长打骂而私自改动了试卷上的分数……遇到上述情况时,我们不妨先作这样的设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处理时,我们再这样告诉学生:“这件事情,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去做……”同时也引导学生换位:“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老师的换位,使学生易于产生“老师是自己人”的融洽感、归属感,亲其师,信其道,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叛逆情绪。

懂得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葆童心。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志趣、习惯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