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高考试题中的杜甫诗


【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 ,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 、“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 ,如“恼煞人” ,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对偶,“烟尘犯雪岭” 与“鼓 角动江城”。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 帝国由盛而衰进入晚唐。反问, “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 写出了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 2)“珠中有隐字” ,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 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寓意为官家征敛的
【2014 年北京卷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情。)
(2004 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颔联、 颈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 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3 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 ·王象巽《游曲 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
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①答案: 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 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
【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 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 思情的悠远绵长 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 形成一种清丽深婉、 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抒发了诗人对时局
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 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 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 一词, 强调时间之长, 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 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
达更富有韵律美。 【2009 年天津市语文高考试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 tu ò),笋壳。含箨( tuò),包有笋壳。帙,包书的布 套。书帙( zhì),书套。翦 (ji ǎn),同剪。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 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2 分)
2. 从“万里”、“时时”、“夜久” 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分 ) 答:
4 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 分) 答: (1)答: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 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 清新、俊逸。 (2)答: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答: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 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 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 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 2015 年安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答: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1)答: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 中无人为国分忧; 诗人崇高的责任感、 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 报国愿望难以实现 形成巨大反差。 (2)答:借代, 如“烟尘” “鼓角” 代边境战争, 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 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 ,典出《汉书 .终军传》,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
(2)从全诗看, “珠中有隐字” 、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
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 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
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试题】
766)秋天杜甫所作。 (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 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落日”“秋风”
(2005 年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其一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 里共沐月光。 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 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 久久难归的无
可奈何的告慰。
【2016 年上海高考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4 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
(2)从诗中 ________
_ 和_________ 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圣 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
【2013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 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 传说中的人鱼, 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
曲杜陵文物尽” 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 因此答案容易获得, 余下三句均为袭用
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
过着像刘
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
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岁暮①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
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西。雪岭临近松州、 维州、 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诗时,
【2008 年福建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相关主题